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其實真實的訴求是這個,你讀懂了嗎?

經常看到後台有家長留言說:「我家孩子剛開學沒多久就和我說不想學了,上學要做很多試卷,好累。聽完兒子的這番話,我瞬間心就涼了一半。」

還有家長說:「我家孩子這學期的學習態度變化太大了,上個學期還很積極,就因為期末考試沒考好,這學期一下就泄氣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引導才好。」

以上這些情況,想必很多家長和孩子也正在經歷著。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當孩子厭學時,一定是讀書讓他感到不快樂,那麼這時候,家長就要搞清楚,孩子不快樂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01

第一種情況,當孩子表達不想上學的意願時,很可能是他在向你表達:學習好辛苦,我不想學了。

的確,對於孩子而言,上學哪裡有在家玩耍開心呢。

上學,就意味著要學習新的知識,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定期還有考試、測驗,平時還得按時按點起床,連懶覺都睡不成,隨便拿出一項,對孩子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但如果孩子在這個年紀因為怕吃苦、怕受累,拒絕挑戰和學習,其實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正如蔡康永老師所說: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而每當孩子因為一件事產生畏難心理時,有些家長可能會給孩子灌輸一些大道理,比如,堅持就是勝利,努力了就會成功,或是為了讓孩子堅持下去,去給予孩子一些物質上的獎勵。

但事實上,我們給他灌輸一千萬句的鼓勵和堅持,給他提供再多的物質幫助,都不如去帶孩子見見生活百態,體驗,才能讓孩子對「上學到底有什麼用」這件事,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面對「孩子不上去上學」的問題,泰國一位媽媽的做法曾刷爆了朋友圈。

這位媽媽在勸說無果後,對兒子說「你可以不上學,但從今天開始,你就要撐起家庭的擔子,掙錢」。於是,她請了一天假,帶著兒子去撿垃圾。

這個5歲的孩子跟著媽媽撿了一天的垃圾,賺了2泰銖

孩子想坐公交車,媽媽告訴他「錢不夠」。

孩子想吃冰淇淋,媽媽告訴他「錢不夠」。

後來,這個孩子自己喊著「好累好熱,我要去上學」。

無獨有偶,哈佛大學優秀畢業生何江的父親,也曾這樣對待「不想上學」的兒子。

湖南衛視的一檔家風類節目《兒行千里》同時請來了何江的弟弟,也是一名碩士研究生。

節目中,他講述了自己不想上學、父親帶他去田地里幹活的經歷。

他不會幹農活,父親也不教他,又讓他做完。

累了一天後,父親告訴他要麼上學,要麼就干農活。

他二話不說就回去上學了。

因此,讓孩子親身去體驗「不上學」的後果,效果遠遠大於給他嘮叨數百遍的大道理,而有了這樣的親身經歷,孩子會更珍惜上學的機會。

反之,如果我們縱容了孩子遇到困難就隨便放棄,那麼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很難學會什麼叫做堅持。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高度和寬度,在孩子尚小的年紀中,他們雖不知道堅持後的收穫,收穫後的喜悅,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可以以身作則,引導他們邁向更堅韌的人生。


02

前兩天,有位媽媽說,她的女兒上學期學習非常努力,可是期末成績卻不理想,自那以後,孩子就氣餒了,還口口聲聲說,以後再也不要學習了,整個暑假就一直在玩中荒廢。

開學兩周了,她發現孩子對學習依然沒有什麼熱情,說也說過很多次,可沒有一點用。

事實上,當孩子表達不想上學的意願,且前後階段的學習態度有明顯轉變時,很可能是第二種情況:

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自信心受挫,想要尋求你的幫助。

這時候,即便家長再著急,也要穩住自己的情緒,試著傾聽孩子的困難點在哪裡,好有的放矢,幫孩子緩解壓力。比如,你可以回應孩子:

1.寶貝,是遇到什麼問題了嗎?我可以幫你做點什麼嗎?

2.我陪著你,我們一起來看看,換個方式行不行……

3.其實你已經做得不錯了,慢慢來,咱們不急!

通常情況下,這類孩子,往往有著很強的進取心,當他們怎麼學也學不好時,很可能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是個笨小孩,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 家長更不能一味地批評責罵,甚至用「你就是不行」「沒辦法了」等一些應激言語去否定孩子。

畢竟,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一次成績沒考好,可能只是孩子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一次小挫折,但如果孩子在這件事中學會如何克服困難,重新開始,勇往直前,卻能夠讓他受益終生。

如果某一天,當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為什麼我很努力的學,卻還是學不好」時,我希望你可以告訴他:

」親愛的寶貝,我想,學不好某一門課程,這並不完全是你的原因,有可能是對於這門學科的學習方法需要做出改變。

一次失敗算不上什麼,這條路走不通,我們就換個方向、換條道兒再走就好;這條路遇到瓶頸了,我們就靜下心來,慢下來去解決就好。

人生總有多種選擇和可能,未來總有機會和希望,遇到困難不可怕,媽媽和你一起想辦法解決。」

相信在這種家長引導下長大的孩子,也必然也能在逆境中得到成長和歷練。


03

前兩天,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塞,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我不喜歡這門課......」

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最終,孩子還是拗不過媽媽,上了車,去學舞蹈。

然而聽小區其他家長說,這只是孩子一天生活的開始,孩子學完舞蹈後,緊跟著還有圍棋,寫作、書法、繪畫課,難得的周末,卻被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填滿了。

如今,即便是雙減政策落地,有些家長依然把孩子的日程排的很滿,不讓公開上輔導班,就請私教到家裡來學,別家孩子開始學習藝術教育,自家孩子也不能落下。

這些家長只是秉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一味地尋求自我感動,甚至總是對孩子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啊。「卻完全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

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真的喜歡這門課程嗎?這些課業壓力他真的承受的了嗎?

有人說: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如果家長執意讓孩子背負巨大的壓力,其實是很難在學習/興趣上感到快樂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厭學心理,再長大一點,還會因青春期的叛逆變得更加厭惡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或許可以思考下,在孩子的學科教育中,我們是否對他要求過於嚴苛,在孩子的興趣培養中,我們是否在孩子表達極力厭煩這門課程後仍然執意強迫他去學。

如果你正是這樣/曾是這樣的家長,希望我們可以適當對孩子降低一些要求,與其逼著孩子去學習,不如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熱愛,發揮自己的專長,引導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上學習。

當孩子感到學習有壓力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幫孩子緩解壓力,比如可以告訴他:

「關於學習,你只需要儘力就好。」

「不管你今天考了59分還是95分,爸爸媽媽都會無條件的愛你,僅僅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此外,周末還可以帶孩子爬爬山,郊郊遊,讓孩子短暫地忘記學習,好好放鬆下,當孩子學會釋放壓力,也能夠更好的學會如何重新開始新的學習旅程。


04

除了以上三種「厭學」情況,很多家長還忽略了第四種情況。

新學期開學,很多孩子在身份上都有了特殊的轉變。有些孩子從幼兒園升入了一年級,還有些孩子來到了一個新環境,成為了轉校生。

孩子的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很可能會因為不適應新環境,或是在學校中和小夥伴的相處出現問題時,被小夥伴欺負了導致厭學。

當孩子因這種情況表達出不想上學,並非是真的不愛學習,而是對學校環境和人際關係感到恐懼。

馬思純就曾自曝,在讀初中時長期遭同學欺凌,被同學往飲料里加粉筆灰、抹布水。

她回家想跟媽媽訴苦卻遭冷待,心裡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創傷。用她的話描述就是:每次上學,我覺得自己就是到了「地獄」。

這也導致了她長期厭學、抑鬱,即使之後成了光芒萬丈的金馬影后,仍然擺脫不了內心深處自卑的影子,長期為抑鬱症困擾。

因此,當孩子對你說:「不想上學」時,家長千萬不要忽視這些外在原因,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小,很多在父母眼裡不足一提的事都足以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時候,父母一定要站出來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保護孩子柔軟、脆弱的內心。讓他們知道,無論前方遇到怎樣的風浪,背後都有兩雙大手隨時為他們托底。

作為父母,我們始終要明白,孩子的人生是一場無法塗改的試卷,既然我們不能幫孩子創造一個圓滿的人生,那就儘可能努力幫他打好草稿,為他們點明方向。

當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等類似的話時,不要急著命令或訓斥,而是學會觀察孩子的變化,傾聽孩子的心聲,問問孩子不想上學的真實原因。

當你的孩子對你說:「媽媽,上學到底有什麼用時」請一定要好好回答他們,因為你的回答,或許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更多推薦:

孩子做事越來越不主動,其實是你做錯了這件事,99%的父母都會犯

清華附小校長:最好的家庭教育要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孩子有這5種行為,暗示智商高,可別以為是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