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好客,山東再現「女陪讀」,網友提醒反遭懟:戳破你自尊心啦

曾經,山東大學因為給留學生陪「學伴」的做法把自己搞得威名掃地。哪怕現在好幾年過去了,提起山大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不是這所985高校有什麼優勢學科,而是它為了討好留學生精挑細選本校女生當「學伴」。

沒想到幾年過去了,還是在「好客山東」,「學伴」的風氣依舊在,只不過換了一個名目,就「陪讀」了。

一位自稱是山東某高校的女生,在短視頻平台上分享了其陪讀日常。

從該女生分享的內容來看,她的陪讀對象還真不少,有好幾個男性外國留學生,而且提供幫助的範圍還很廣泛,不僅上課、吃飯陪在他們身邊,連逛街、出去玩等也陪伴左右,並且顯得十分親昵,經常跟他們緊貼在一起。

對於為什麼參加陪讀,該女生表示,自己是想藉機提高英語水平,並強調沒有發生任何事情。

然而看到她跟那些留學生親昵的互動之後,網友們並不相信,有些網友提醒她要適當保持距離,也有網友留言攻擊了她。

對此,該女生懟道:「是什麼戳破了你的自卑。」

隨著互聯網的發達,家長、考生在填報志願時會參考各大高校排名,加上「雙一流」高校建設方興未艾,而「國際化」又是影響高校綜合實力排名權重比較大的因素之一,並且比起學科建設和科研成果,顯然多招幾個外籍學生的目標更加容易實現。在這樣的辦學思想導向下,很多高校在招收外籍學生方面可以說是拼了,免學雜費、發放補貼、有專用電梯、各種綠色通道……「學伴」「陪讀」只是其中之一。

種種措施在學子和網友們看來,國內高校對外籍學生無疑是「超國民待遇」,國內的孩子在自己的國家上由父母納稅運行的大學,每年學費都大幾千甚至上萬,吃著食堂里的高價伙食,日子過得苦哈哈的,甚至有些貧困家庭的孩子還要背上巨額貸款,而外國留學生卻可以衣食無憂,過得跟神仙似的,是不是對他們太好了?

其實,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度,中華民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文化深入骨髓,對於外籍學生提供多一點幫助和便利是在情理之中的,不僅對外國人,即使是對於不是很了解內地生活、漢語水平不是很好的少數民族學生,我們的高校也會專門安排一些漢族學生或者同民族的學長、學姐來幫助初來乍到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好讓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新環境的生活。但像對外籍學生那樣,給外籍男學生專門精挑細選女生甚至好幾個女生的,卻沒有。

俗話說「斗米養恩,擔米養仇」,熱情好客也要有個度,過於熱情周到,就變成「舔狗」、卑躬屈膝了,非但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好感,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我們是在巴結他們,我們給他們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就是高中國人一等,他們在中國就可以不勞而獲、為所欲為。君不見,有多少外籍學生在國內插隊、毆打中國本土的學生、在外網詆毀中國、亂搞中國女性……不是沒有原因的。

對於給外籍學生配「學伴」「陪讀」,人民網早有定論:為留學生配學伴,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看到這樣的信息,不禁想起一個關於隋煬帝楊廣的一個歷史典故:

為了展示國力,從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開始,楊廣下令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在洛陽城端門街設置盛大的的百台戲場,在戲場周圍五千步的範圍內,有一萬八千人手執樂器奏樂,樂聲幾十里外清晰可辨,並且從傍晚到天明,戲場上燈火燭光必須保持天地通亮。這樣的大排場活動要持續一個月的時間。

另外,為了顯示對西域各國客商的友好,隋煬帝還下令把洛陽城里的所有房屋裝飾一新,所有商鋪都擺放滿珍貴的商品,所有人都要穿著綾羅綢緞,連菜販子的攤位也必須鋪上奢華的龍鬚席,甚至路邊的每棵樹都要用絲綢纏裹起來。並且西域商客在客棧中住店吃飯,店家也一律不許收費,以彰顯「我們大隋朝富裕,應有盡有」。

有西域商人看到路邊那些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隋朝人,帶著諷刺的口吻對隋朝官員說:中國也有貧窮的人,他們衣不遮體,為什麼不把這些絲綢送給他們,而反而用來纏裹樹木呢?

這個歷史典故,跟當下對待外籍學生的一些做法不能說一模一樣,多多少少也有點像了。

要贏得外國留學生的好感和尊重,並非只有討好一條路,自身有真材實料才是最關鍵的。為什麼美國的高校申請難度、學費奇高,還有這麼多中國的孩子寧願打零工也要到那邊去留學,吃了長這麼大以來沒吃過的苦還是一個勁兒地誇美國「真香」?歸根結底,就是人家真的實力在線。與其搞那麼多花架子,不如專註於高校的本義,搞好自身的學科建設和科研吧,「世界一流」不會因為你多招了幾個外籍學生、「國際化」了一點點就能實現的。

對於山東的大學給外籍學生配「陪讀」一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