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教師集體出逃的怪圈應該值得所有教育人深思

新年伊始,北大知名教授辛德勇在自媒體發文求職,他提出幾個條件。七十歲前不退休、不排科研任務、工資待遇參照北大博雅講席教授標準。少上課,讓自己集中上課,然後其他時間集中做科研。

辛德勇教授的求職信如果是我的解讀的話就是,因不滿北大沒有給自己評上北大博雅講席教授,所以計劃離開北大,希望獵頭或者相關學校的相關學科來重金挖走自己。再進一步解讀就是:不滿工資待遇。

因不滿工資待遇,近年來反向操作的教授有很多。跳槽從正教授變副教授,從雙一流雙非校,從部屬到地方名校流動。

一、辛德勇教授們的願望很難如願

我覺得辛教授不滿的不是評不上博雅講席教授,而是他覺得他未能享受到的待遇。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工資據相關公開的信息來看:可以工作到七十歲再退休,年薪在60萬-80萬之間。其實這個待遇或許已經是大學教授里的最高待遇,但它對於一個知名博士教授來說,真的算高嗎?年薪60萬,不過就相當於每月薪水在5萬。年薪80萬,也就是薪水在6-7萬。



我不認為這是什麼非常高的工資,且能夠評上博雅講席教授的人平均年齡也到了50歲。不是躺平擁有這筆錢,而是你得有相應的科研任務。

辛德勇教授已經年界65高齡,屬於退休年齡。北大不予以參評是有道理的。六十五歲能幹什麼?還有多少力氣用於科研?他的這份求職其實直接在告訴人們,我要擁有北大博雅講席教授的待遇,同時你還不得給我排很多課,一周我頂多上幾節課,而且還要集中排課,方便我做科研。而且還不能給我科研KPI。意思就是,我北大知名教授願意下嫁,但你得供養我。

這是明顯的「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恐怕沒有多少大學出得起這個價錢去聘請一個年事已高的科研工作者,去勾勒一個無法確定的科研成果,同時還不能多上課,那他在大學任教是幹嘛呢?你作為老師的職責不是教書,而是科研。那去科研機構好了。

你研究的那些東西,講真毫無社會貢獻。科技研究才能帶動社會進步,文科類研究不能,很多的都是數量堆積,其實毫無用處。

作為大學,教授第一要職不是教書是科研,好像做科研的特別了不起,那學生的學費給了誰?還不是由最底層的剛畢業的博士講師來承擔嗎?如果北大博雅教授年薪60萬就很了不起,那剛畢業承擔最重的課程任務與雜事的博士講師工資得低到什麼程度?

博士講師上課就是應該?教授上課就是不應該?學生是來大學幹嘛的?來看教授炫耀他的科研成果還是來學習文化知識的?

地方大學也不傻,他也不可能聘請一個年事已高沒有多少科研能量的老人來享受高薪躺平。

二、中央部署的985高校教授正在逐漸逃離中央部屬高校

願意自降身份從正教授降為副教授,願意委身於地方院校甚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高校。不是他們有向西部或者落後地區流動的偉大奉獻,一切來源於我不滿足985高校給予的唐僧待遇。

比如曾一度引起熱議的原中山大學工學院及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吳鈞,跳槽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任職副教授。

浙江工商大學在2022年11月引進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教授與山東工商學院法學院副院長。

這種逆向跳槽現象正在流行,但它依然是處於金字塔尖的教授才能擁有的資格。

從前是人往高處走,為進名校擠破頭,如今是紛紛捨棄名校,往普通院校擠。因為相比985高校,地方院校更慷慨提供的條件也很誘人,同時科研KPI不高,足夠躺平。

這些教授們看重的是高薪資、高福利,更多的發展機會與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在地方大學,他們擁有更受人尊敬的地位、名望、待遇。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三、大學如果實行聘用制,流失的將是人才

在編製對於新晉教師依然擁有夢一般的嚮往的時候,人才普遍是往北上廣扎堆的。待遇依然是博士包括博士教授最看重的。高工資、高福利、自由的科研自主,這是他們紛紛出逃的原因。但其實,地方院校並不是科研自主,是沒有嚴苛的KPI考核。

如果有一天,大學實行聘用制度,人才可以自由流動就像企業那樣,如果教師不再是終身僱傭的鐵飯碗,我想沒有多少人願意砸鍋賣鐵地把畢生的三分之二的時間投身於教育。

我想到時候,更多的人是會拿出時間去尋找哪裡工資高便往哪裡走,對學校也漸漸喪失歸屬感,對學生的教育可能也更疏忽。

所以,大學教授的出逃應該引起重視。沒有人願意一把年紀五六十歲還往地方院校跑甚至背井離鄉。如若不是壓力太大,工資不高,沒有人願意這樣吧。

當學校都不再是終身僱傭,估計願意做科研的更少。

現在只是上課都還能倚老賣老,科研最大,上課好像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