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剛剛落下帷幕的重慶市第十二屆小學語文優質課競賽(閱讀)活動中,星湖學校語文團隊在兩江新區教研員徐穎老師帶領下設計並執教的《霧在哪裡》課例榮獲市一等獎。星湖學校秉承以賽促研的理念,不斷總結和反思,賽後磨課組再次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復盤,進一步總結方法,梳理經驗,深入研究星湖學校全融合語文教育,踐行「重慶小語」課程理念,用好統編教材,遵循新課標精神,落實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1
摘要:全融合課程是以兒童為中心,以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發展與提升為歸旨,強調關注並滿足所有兒童多樣化需求,以全過程、全策略、全要素的融合為基礎,打通時間的縱向維度,空間的橫向維度,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資源、教育形式、教育策略等進行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方式,聚焦培養核心素養,它集邊界融合、方式融合、目標融合、策略融合、資源融合、主體融合、路徑融合、內容融合等多元融合於一體,形成互聯互通、優勢互補的教學新樣態。本文以二年級上冊《霧在哪裡》一課為例,加以說明全融合教育視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
2
關鍵詞:全融合教育;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一、
資源融合,呈現豐富多彩的教學樣態
世界本就是一個融合體。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我們常用「豐富多彩」來形容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它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從來就不單是一個語文知識的呈現,也不單為兒童而存在。在《霧在哪裡》一課的教學活動中,如果通過一課的學習停留在認識生字,掌握寫作方法的目標上,顯然有一定局限。若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能認識到自然現象的變化可以在想像的世界中變得有趣、美好,則更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因此在本課學習前,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麼》《植物媽媽有辦法》等,從「蝌蚪」「冰雹」「雪」「蒲公英」「豌豆」「蒼耳」等生字的歸類整理髮現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有自己奇特的變化,從而將教學資源進行融合,進一步激發學生了解大自然的興趣,開啟本課的學習之旅——認識霧孩子。
二、
學科融合,打破學科壁壘
學科與學科之間是普遍聯繫的。如何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啟發學生髮現事物間普遍聯繫的哲學思考,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設計教學活動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霧在哪裡》是一篇基於「人與自然」單元主題的科普童話。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科學基礎,較難理解霧把一切「藏」起來背後的客觀原因,也較難理解在想像世界和自然科學之間用文學搭建起來的思維橋樑,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一學段「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要求:「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他人交流。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交流討論,嘗試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進一步闡釋了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內在關聯,因此通過文學性的學習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趣則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
三、
過程融合,連接學習與生活
學習活動是一個「知識——經驗——素養」的全過程。全融合教育在時間維度上強調全過程,在空間維度上強調全領域,在資源維度上強調全要素,在方法維度上強調全策略,在情感維度強調全身心。《霧在哪裡》具有童話故事的神奇想像、有趣情節,也包含著自然規律與現象。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將「霧起霧散」這一自然現象,形象地描繪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清新靈動,是一篇極富童趣的科普文章。課文自然段結構相同,先寫霧的語言,再寫霧怎樣做,最後寫藏起來之後的景色,節奏清晰明快。通過引導學生在閱讀、比較、推斷、討論等方式上提取信息、梳理探究,從生字、句子、段落的全過程學習中,逐漸掌握語言文字運用和遷移的能力,進一步將知識轉化為經驗,將經驗轉化為素養。
四、
平台融合,以輸出帶動輸入
「輸出」是檢驗「輸入」的重要環節。如何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表達逆向設計教學活動,學生在演講、辯論、申請、勸說、倡議、製作方案等真實或擬真環境中激發情緒,可以激活知識,打通「學」與「用」的隔閡。《霧在哪裡》一課教學中,我們通過對比朗讀課文,不斷從「怎麼說?怎麼做?怎麼樣?」的角度去思考,逐漸發現敘事模式,將閱讀焦點從情節內容轉移到語言形式,幫助學生展開想像,模仿表達,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學生對霧的認識,以輸出帶動輸入,幫助其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自然。
五、
評價融合
「教學評」一致是組織教學的底層邏輯。一節課如何評價可以從「資源整合度」「素養達成度」「文化深刻度」幾個維度來思考。教師如何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如何有效地融合各要素來拓展課堂的視野,豐富課堂的內涵需進一步思考;是否圍繞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社會和終身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來展開教學,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能、學有所用,為學生終身發展賦能需進一步釐清;一堂課最終的文化走向落腳何處,怎樣達成的立德樹人的目標需進一步落實。以《霧在哪裡》評價表為例,「能正確認讀本課生字詞,能根據漢字的音形義進行梳理與探究,初步認識霧孩子聚焦生字「音形義」的整合;「能讀好霧說話的語氣,根據霧說的話進行梳理與探究,展開想像,進一步認識霧孩子」聚焦語言梳理與運營的核心能力;「能讀好故事,根據段的敘事模式進行梳理與探究,展開想像,表達自己眼中的霧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聚焦人與自然的文學性表達,通過「教學評」的融合進一步落實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全融合教育旨在營造一個利於學生學習的「教育場」,這個「場」在時間維度強調全過程融合,在空間角度強調全領域融合,在資源維度強調全要素融合,在方法維度強調全策略融合,在情感維度強調全身心融合。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認為它是一種能有效推進五育並舉、全面育人的教育實踐。我們把這種新的教育方式稱之為全融合教育,並不斷以這樣的教育實施路徑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其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
楊瀟
男,1995年10月出生,碩士研究生,重慶兩江新區星湖學校語文教師,重慶市教育發展研究會理事,重慶兩江新區小學語文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其參研課題獲重慶市社科辦「優秀」結項證書,科研成果獲重慶市綜改辦試點項目「二等獎」。曾在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培訓學院培訓班、中國教師教育網中小學教師能力提升班、兩江新區小學語文教研活動中執教展示課。輔導學生徵文、書法作品獲市級一等獎,撰寫的多篇文章曾獲市、區級一等獎。
參考文獻:
0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02
薛法根:《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內涵解讀與實踐建構》,載《人民教育》2022.13-14.23-25頁
03
徐穎. 課堂目標:精準目標設置[J]. 未來教育家,2018(12):31.
04
張先彬.全融合語文:契合時代發展的教育實踐新走向,[J]重慶行政.2020,21(04)
來源:重慶兩江新區星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