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遊戲,可能讓很多父母操碎了心。
近日,湖北武漢,一名讀三年級的小男孩,沉迷遊戲要求「休學」。父母的一波「反向教育」,讓很多網友叫好。
父母將計就計,和老師商討後同意男孩「休學」,「休學」期間為其制定嚴格的「玩遊戲計劃」,每天要玩夠16個小時的遊戲,一日三餐定時吃,過時則不候,每天要制定KPI,中午晚上要對自己的遊戲戰績復盤總結。
報道稱,遊戲計划進行的頭三日,男孩崩潰了四次。
從結果看,「反向教育」可能達成了父母的目標:孩子體會到職業打遊戲也不簡單,選擇重新回歸學校。
但從教育方式本身看,卻難掩其粗暴。直言不諱地說,這對父母的教育是一種「霸凌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不能被套用在每一個家庭上。因為極端的負面刺激有一個隱憂,即讓孩子從此產生對遊戲以及相關事物的恐懼。這種恐懼,可能將伴隨孩子一生。
20世紀初,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做了一個「小阿爾伯特實驗」也稱為「毛絨實驗」。
實驗對象是10個月大的小艾伯特。華生首先讓小阿爾伯特習慣觸摸帶毛的動物,兩個月後,只要小艾伯特一摸帶毛的動物,旁邊就會出現巨大聲響,小阿爾伯特立即被嚇壞。這樣反覆多次後,小阿爾伯特的內心開始對帶毛的物品產生恐懼,只要身邊出現毛絨製品,就會恐懼到哭出聲。有一種說法是,小阿爾伯特長大後,甚至拒絕穿著毛衣、呢子大衣等衣服。
該實驗表明,直接而強有力的負面刺激,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但是在父母的教育過程中,往往慣於對孩子採取「霸凌」的做法,粗暴而直接地斷絕孩子不良的生活習慣或傾向。
孤證不立。前段時間,深圳一位母親找到書店老闆,怒斥這家書店在賣「毒品」給她的孩子,並且摔打店內的新書。還有父母發現孩子早戀,因為擔心影響學習,直接「棒打鴛鴦」。
以上案例,在新聞報道、影視作品中都不鮮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走向正道,未必是成為人中龍鳳,至少也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後,有能力創造穩定且美好的生活條件。因此,他們會從大人的角度,「幫助」孩子提前判斷何為利,何為弊。
問題是,父母容易忽略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意願。他們一旦發現孩子不能迅速按照自己的意願加以改造,就會採取極端的方式粗暴制止。反向教育玩遊戲的孩子、禁止書店賣「閑書」給孩子,都是同一類行為。
有一句調侃是,上學不讓戀愛,畢業開始催婚。這句話背後父母的行動動機都是為子女好,唯一的問題是,其中充滿了精明的算計,用一種幾乎不可辯駁的姿態,要求孩子步步都不能踏錯,都要走在最理想的節點上。
這樣的人生是正確的,但是孩子想要的嗎?
一個犯錯成本最低的年紀,被要求不準犯錯;一個原本充滿好奇與憧憬的年紀,被斷絕了新鮮嘗試的可能性;一個正在學習愛與被愛的年紀,被告訴「除了成績都是浮雲」。
這裡並不是說應該對孩子的發展聽之任之,而是需要合適的引導,看見他們的需求。忽視個體自主性的霸凌式教育,絕對不在此列。
新聞中的男孩,如果他從此厭惡遊戲,他的人生或許並不會有虧損。但如果通過不斷的負面教育、粗暴的攔截,讓一個孩子失去天生的創造力,失去對事物的好奇心,失去愛的能力,失去對世界的共情力,究竟誰才是戕害孩子未來的「毒品」原罪?
撰文|柴歸
*文章為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