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漢語聲韻結構

「聲韻調」部分

本章內容是根據老師講解做的筆記哈~

概念很多,需要認真理解記憶哦~

希望能夠幫到大家,一起加油 ![加油]

第二節

漢語的聲韻結構

漢語語音是以【音節】為單位的,一般情況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音節:語音結構的基本單位,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語音片段)。音韻學將漢語音節分析為聲、韻、調三個部分。


一、聲 =「聲紐」或「母」「紐」=聲母


(一)聲、紐、字母

漢語音節開頭的部分是聲母。音韻學上將聲母簡稱為「聲」,又叫做「聲紐」或「母」「紐」=聲母


聲母分為兩類:【輔音聲母21】和【零聲母1】


字母:古代【沒有音素】文字(最小的語音單位),因而要表示聲母,就選用一些漢字來標示,這些標示聲母的漢字就稱為「字母」。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唐末宋初的聲母系統)幫(b)「幫母/紐字」


#聲母、字母、三十六字母



(二)聲類


對同類反切上字的稱呼。古人創製反切,同一個聲母使用了多個反切上字,後人根據反切上字研究當時有多少個聲母,用一定的方法將那些代表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歸納在一起,總共看有多少個類,其中每一類就叫做 一個聲類


* 反切: 產生於東漢末年,是古代最重要的往音方法。


* 反切基本原理: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漢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 (例:都,當孤切;田,徒年切;孔,康董切;紅,胡籠切;勸,去原切;唐,徒朗切)



例:多德得丁都當動(都聲類)

與聲母的異同:有時候一個聲類代表一個聲母,有時候兩個聲類實際上只代表一個聲母。陳灃[li三]《切韻考》將《廣韻》的452個切上字歸納為40類(但一般公認《廣韻》有37個聲母)



(三)三十六字母


現代漢語中,人們將聲母系統歸類為21個音素來表示。唐末和尚守溫,借鑒佛經當中的梵文的拼讀原理,最早創立了【三十字母】——宋人增改為【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出了中古 (唐末宋初)的聲母系統

1057


三十六字母表(唐末宋初)



(四)五音、七音


音韻學上根據發音部位的不同,將三十六字母分為唇舌齒牙喉五類,叫做「五音」。

後來又從舌音中分出「半舌音」齒音中分出「半齒音」,連同「五音」,稱為七音



(五)清濁


1.根據發音方法的不同,將三十六字母分為清音濁音兩類。

清音: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輔音,又稱為「不帶音」。

濁音:發音時聲帶顫動的輔音,又稱為「帶音」。


2.根據發音時氣流的強弱濁化程度:

全清:發音時不送氣,聲帶也不顫動的塞音、塞擦音以及聲帶不顫動的擦音。

次清:發音時送氣,聲帶不顫動的塞音、塞擦音。

全濁:發音時聲帶顫動的塞音、擦音、塞擦音。

次濁:發音時聲帶顫動的鼻音、邊音、半母音


(六)雙聲

兩個字的聲母租同,以古音為據。




二、韻 = 韻部 (腹<同或近>+尾+調)


(一)韻母(頭+腹+尾)


一個音節【除去聲母和聲調】以外的部分就是【韻母】


【韻母】由三部分構成:【韻頭+韻腹+韻尾】,其中【韻腹】是必不可少的。在現代漢語中,【韻頭】只能由i,u,v三個母音來充當,【韻尾】只能由i、u(o)、n、ng來充當。


(二)韻部=韻(腹<同或近>+尾+調)


* 韻部音韻學上說的韻部,簡稱「韻」,不包括韻頭(介音)在內,只要求韻腹相同或相近、韻尾和聲調相同。


- 例如:東董送( ding dong song)

- 三字韻母相同,但由於聲調不同,故是三個不同的韻部(韻)。


- 沙家花(sha jia hua)

- 三個字韻腹、韻尾相同,聲調相同,故為精同韻字,但卻屬於不同的韻母。


* 韻目:從同韻部(韻)的字當中選取一個字作為代表,這個代表字就叫做「韻目」(「韻目」是韻部(韻)的代表字)

* #同「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


- 東dong同tong童tong忠zhong弓gong宮gong等,它們在《廣韻》中是同韻的字,音韻學家們選用「東」字作為代表,於是這些同韻部的字稱作「東韻」字,共357個,「東」就是韻目。


* 注:韻部對聲調的要因時代和文學體裁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

- 格律詩:論聲調

- 宋詞:不論聲調

- 東董送((dong dong song )在格律詩中是三個韻部,在宋炎過中是二個韻部。


(三)韻類(頭+腹+尾+調)


一個韻部的字,除了韻腹和韻尾相同外,還有韻頭的差別。如果在一個韻部里再【按照韻頭的不同進行分類,就成了韻類】。同一韻類的字,韻頭、韻腹、韻尾、聲調均相同,故一個韻部里往往包含幾個韻類。


(四)韻攝(腹<同或近>+尾<同>)


例如:寒旱緩山<四個韻部>

(an an uan aen) <擬音>

同屬於「山攝」


(五)開合口和四呼


呼:根據韻頭或翻腹發音時唇形的不同給韻母分的類。(根據韻母第一個音素對韻母的分類)


中古時代:

合口呼:韻頭是[u]或者整個韻是u的韻母。

開口呼:韻頭不是[u]或者整個韻不是u的韻母。


明清時代:

開口呼:沒有韻頭,韻腹也 不是iuy的

齊齒呼: i,合口呼: u,撮口乎y



(六)洪音、細音、等


宋元的開、合口兩呼,各分為洪音和細音兩類(開口洪音、開口細音);又根據[i][y]介音的有無,把兩呼各分為一二三四等。


「等」 是同時從【韻頭】和【韻腹】角度對韻母的分類。


一等韻:韻母中沒有介音[i]或[y] 主要原因發音時開口度最大,舌位較後。(聲音最響亮!)

二等韻:韻母中沒有介音[i]或[y],主要原因發音時開口度次大,舌位較前。

三等韻:韻母中有介音[i]或[y],主要原因發音時開口度較小,舌位在前。

四等韻:韻母中有介音[i]或[y] (隋唐時不帶介音[i]或[y]),主要原因發音時開口度最小,舌位最前。(聲音最小!)


(七)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陰聲韻:以母音收尾或沒有韻尾的。例如: aja陽聲韻: 以鼻輔音收尾的: m[m]、n[n]、 ng[n]。m[m]在明代消變為n[n]。例如:am


入聲韻:以清塞音收尾的b[p]、d[t]、 g[k]和喉塞音[?]。到元代時在北方話中消失。例如: ab


陰聲韻、陽聲韻:舒聲韻

入聲韻:促聲韻。


(八)疊韻

兩個字的韻相同。




三、調


(一)四聲

古代:(平、上、去、入)

現代: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二)平仄、舒促

平聲:平

仄聲:上聲、去聲、入聲



(三)韻書

是按聲韻調關係將漢字編排而成的書,是為寫詩文押韻而作的。現存最完整最古的一部韻書是《廣韻》。



(四)等韻圖

簡稱「韻圖」,是古代音韻學家制定的一種聲韻調配合表,它用圖表的格式將漢語的語音系統表現出來。今傳最早的等韻圖是【南宋·張麟之】刊行的《韻鏡



歸納:

l 音節=聲母+頭+腹+尾+調

l 聲=聲母=聲紐」或「母」「紐」

l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

l 聲類:將代表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歸納在一起,總共看有 多少個類,其中每一類就叫做 一個聲類。


l 韻母(頭+腹+尾)

l 韻類(頭+腹+尾+調)


l 韻攝(腹<同或近>+尾<同>)

l 韻部=韻(腹<同或近>+尾+調)


l 「韻目是韻部(韻)的代表字,同「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