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概述
《我為什麼而活》是英國哲學家羅素的思想隨筆,是一篇思考關於人生終極問題的散文。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傾注了自己對於人生、對生命價值等一些哲學命題的思考,並在思考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全文短小,層次分明,充滿理性的力量,字裡行間透出思想家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困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活著的目標。本文雖然只有短短五段,作為說理散文,除了具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外,也有自己的特點。
1.採用直接說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簡潔明了。本文是哲理散文的典範之作,以其內在的思想力量打動人心,以其立意的高遠令人折服。
2.簡潔而富於哲理的語言。行文既有嚴密的邏輯性,又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善於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富有表現力,生動感人,如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就形象的表現了三種追求對我的影響。
3. 字裡行間透出思想家羅素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學是為了思,思後思想成長。學生思考自己活著的目標,心智得到啟示,無疑是課文及教學對人思想熏陶的最佳結果。
二、單元定位
本單元四篇散文代表了四種不同類型的散文。本文是議論性散文、哲理散文的經典作品。說理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給人以哲理的啟示和情感的熏陶。本文作者從現象出發,也從個人感受出發,層層推進的闡述哲理,挖掘事物背後的深刻意義,以精粹的語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展示作者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在課型上,本文是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在學會教學課文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下,藉助旁批閱讀提示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領悟作者樸實、富有激情的語言下的哲理,提高文學素養。
三、學習目標
如前文所述,本文是說理散文,作者充滿激情和哲理的語言中寄寓作者的思考,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人活著的目標的理解及原因的釋,讀完引人思考,讓學生在成長的歷程中對這樣深的問題有了自己小小的理解。文本價值、教學價值在此得到體現。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觀點,領會其中包含的哲理。這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表達方式與中國作品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理清思路有助於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中心觀點,領會其中包含的哲理。
2.體會文章簡潔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行文既有嚴密的邏輯性,又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善於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富有表現力,生動感人。如「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就形象的表現了三種追求對我的影響。
3.感受羅素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後有思,以我應該怎樣活著為主題,師生共同探討這一重大人生問題,深入思考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學習方法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教學時要充分體現自讀課文的典型特點。自讀課文重在學生思考,防止出現兩種極端的傾向,一是把文章等同教讀課文,以老師為主,以學生為輔;二是撒手不管,讓學生隨便讀,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本文的學習主要通過三個活動貫穿這篇課文教學,逐層深入,學生在討論中合作,在合作中析文,在合作中對人為什麼活著有自己的探討。
語文素養在其中滲透。
五、學習過程
結合本文的文本特點、學習目標、課型特點等,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篇說理散文,本文的學習過程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1.搜索資料,了解羅素主要生平、成就及精神世界。對我國學生而言羅素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家。同學們對羅素的人生經歷、精神世界、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卻又知之甚少,而這些恰是深入學習本文的必不可少的知識背景。關於活著名言的資料有利於學生積累,也有利於學生對後面所講課文的理解更深刻。既有利於豐富積累,又對作者和本文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設疑導入,引發思考。上課前,師生共讀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一首小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接者引用名人名言指出,活著目標不同的人,生命意義也不同。這樣既可激發學生興趣,引發思考,更能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又能讓學生走進文本,也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3.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生朗讀課文圈點,勾畫文章的行文脈絡及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概說課文,一是概說全文的要內容及我為什麼而活著的原因,二是概說文章的行文結構與脈絡,三是概說蘊藏在文章字裡行間的情感。師生總結課文思路和結構總分總首先提出問題,然後分析問題,闡述我活著的三個理由,最後總結全文。作者用「純潔、強烈」兩個詞來形容這三種感情,他們是作者在漫長的一生中奮鬥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4.精讀課文,合作探究「我為什麼而活」。這一環節以活動的形式展開。活動準備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一組分別對作者一生中追求進行分析探討。活動要求老師出示活動任務後,每一組的組員積极參与討論,結合文本引導學生對我為什麼而活著進行探討,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生活有所思考。三組題目分別為:愛情之花、知識之花、悲憫之花。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主動參與,並在關鍵處加以點撥,最後形成結論。如關於愛情,在作者眼中,愛情使人生活的更加美好,追求愛情則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這裡,作者把愛情描寫的極其美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關於知識,了解數字如何支配萬物,我們就明白了世間萬物產生、發展、變化和消失的規律。追尋這些知識似乎就可以揭開這是世界的神秘面紗,了解整個人類的真實面目及對真理的追求。關於悲憫,羅素的偉大還在於他對人類苦難的同情。他所同情的這些人並不是他的親人,但他對他們卻傾注了極大的生命熱情,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高尚情懷。最後追問,這幾種追求有何內在聯繫,順序能否顛倒?師生共力後形成結論,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愛情、知識的真正動力,社會責任程度更深。
5.拓展延伸:我應該怎樣活?根據本文,學習引導學生來叩問自己的心靈:我們又應該為什麼而活著?對自己的人生有怎樣的思考和規劃?例如,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也會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擔負著責任,我們有責任好好的活著,為自己,為他人。然後播放視頻朗讀周國平《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節選。
6.互贈名言,品味文章,簡潔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愛因斯坦曾說,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愉悅的事情之一。請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選擇最好的語句送給朋友,並闡述理由。這一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從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角度把握文藝,進而走進文本。學生獨立思考,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和個體差異。
7.總結小結
古人常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不會因為得到許多愛而覺得人生有意義,卻會因為付出許多愛而肯定生命的價值。希望大家能心存美好,牢牢掌握知識本領,心懷天下,為創造人人追求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六、總結評價,
《我為什麼而活著》是一篇哲理散文,說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蘊深廣。通過前面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做一個總結梳理。
1. 採用直接說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簡潔明了。
2. 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
3. 第三,字裡行間透出思想家羅素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建議有興趣的同學課外閱讀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