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到來,教師要退出歷史舞台了?今年的招考季,話題「師範專業還香嗎」在各大網路平台引起熱議。有人提出,隨著出生人口的下降,將會有大量教師崗位面臨裁撤風險。ai時代,教師的重要性何在?未來,地方師範院校路在何方?如何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從教?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強師必先強師範。」日前,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強調,中國仍是人口大國,中國的教育是大規模教育的本質並沒有變。新時期師範教育正經歷從追求規模擴張向聚焦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針對當前ai賦能教育技術的衝擊,地方師範生源的質量下降的現狀,袁雯認為,師範教育再精英化迫在眉睫。「只有更多地方師範院校志在一流、進入一流、建成一流,才能吸引由此吸引更多樂意從教的學子長期任教,為教育強國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大國良師』。」
強教必先強師,吸引優秀學生從教是現實挑戰
記者:近年來,對於師範專業冷熱切換的討論從未停止。據教育部公開數據,2024年全國幼兒園數量相較2023年減少了2萬多所,在園兒童數量減少了500多萬,幼兒園專任教師減少24.18萬。大家普遍擔心,教師崗位以後不再是「香餑餑」了,您怎麼看?
袁雯:今年高考結束後,不管是大學校園裡還是親友間的閑談,師範專業是否值得填報一直是熱門話題。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相對嚴峻,較為穩定的教師崗自然成為求穩的畢業生和家長的優先選項之一。這就導致一段時間以來,師範專業不斷升溫,分數也水漲船高。但是,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學齡兒童的數量也在變化,從幼兒園到高中乃至大學,教師的結構、數量、規模肯定會有所調整,這一定程度上導致師範專業的降溫。
值得一提的是,從中國教育與世界的關係看,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已經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7萬所,專任教師1885.1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基礎教育師資。此外,儘管出生人口有所下降,但每年我國新生人口數量依舊有一千多萬,教師的需求依舊存在。
再從國家戰略來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我國依舊需要一個相當穩定的教師隊伍作為底座來支撐教育強國建設。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在於教師隊伍的現代化。
從這個角度看,教師依舊是最不可替代的職業。與此同時,我們對教師隊伍的素養要求必然也要進一步提高。
記者:面向未來,對高質量師資隊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袁雯:在全球教育競爭中,教師質量始終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當下,師範教育正經歷從追求規模擴張向聚焦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其核心在於以培養具備卓越素養和專業能力的精英化教師隊伍為根本基石。
一方面,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正深刻改變教育形態,大量簡單的知識傳授工作可以交給機器。當ai可以變成24小時在線教師,人類教師更要回歸育人本質;教師的職能角色必須因時而變,不僅要有「ai勝任力」,還要有問題的解決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發散思維的判斷能力等等。另一方面,想要打造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就離不開高質量的生源。高質量的教育圖景要實現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眼下,如何吸引更多有志於終身從教的優秀學子報考師範院校,在大學期間接受專業有素的訓練,是不少師範院校正在面臨的挑戰。
擠「水課」增推免,鼓勵更多優秀師範生讀研深造
記者:除了師範類院校正在培養教師,目前也有不少非師範類院校正在加強教師培養。比如,教育部啟動了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簡稱「國優計劃」),在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正在培養願意從事教師職業的理工科人才。有家長疑惑,和這些理工強校相比,傳統師範院校有哪些優勢?
袁雯:「國優計劃」的提出,實際是為補齊中小學師資中存在的缺口。眼下,中小學校正在大力開展科學教育和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具備跨學科知識、文理兼通的教師非常稀缺。實事求是地說,非師範院校學子與師範院校學子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各有所長。
我們的一項實證研究(覆蓋31個地區11860個樣本)發現,院校層次對教師培養質量的影響顯著高於院校類型;此外,在同層次的高校中,師範類院校畢業生在職業認同感、教學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
以上海師大為例。我們為上海基礎教育戰線輸送了大量優秀師資,超過50%的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市特級校長和正高級教師是師大校友。這份成績單已然是學校在上海教育界的金字招牌。
記者:為了應對內外部挑戰,師範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袁雯:統計顯示,全國的教師中來自師範院校的比例約為48%。非師範的畢業生從事教師工作的比例已經超過師範生了。師範院校如何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進行趕超?當前,上海師範大學已完成培養方案的升級。
比如,為加強「臨床緊密型」師範生的培養,學校依託高質量附屬學校群和上海最高端的中小學實踐基地群,保證師範生得以全天候進入真實的中小學教學基地。同時,學校將實習、實踐前置。師範專業的學生從大一入學起就到教學基地見習,將實習、實踐貫穿到整個本科四年,讓學生在每個學期帶著問題去中小學螺旋式研習。
再如,我們將把「水課」擠出培養方案,對標每個專業的勝任力,上海師大以3—5個精品課程為單元,打造勝任力課程群,保證每節課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同時,大規模壓縮課堂學分,全面推行「自主性項目化學習」。大二、大三每個星期,有半天的時間為「留白課程」。學生提交自主學習計劃,簽訂「項目化學習協議」,由學業導師和實踐導師指導學生開展挑戰性、創新性學習,衝擊技能大賽、挑戰杯、雙創競賽等高水平競賽。
未來優秀教師首先是拔尖人才,僅靠四年的培養遠遠不夠。芬蘭和新加坡的經驗表明,中小學教師的精英化定位(碩士學歷佔比超90%)與嚴格的選拔機制是保障其基礎教育高質量的核心。
未來,碩士學歷將成為教師的門檻之一。為此,上海師大專門為卓越本科生建立了「高中專項」「英才教育專項」「退役軍人專項」等重點推免專項,將校內推免名額更多向師範類優秀學子傾斜,保證他們能夠提前進入本碩長周期貫通培養序列。
此外,在數智轉型方面,上海師大推出國內首個大模型驅動的教師實訓平台——metaclass,為師範生提供動態的、全新的學習和訓練場所,打造人智協同的師範生培養新模式。目前,全國已有30多所具有區域代表性的教師教育院校使用該平台。未來,metaclass不僅會給師範生提供職前訓練的機會,也將覆蓋教師的職後培訓。
更多地方師範院校要朝著高水平大學努力
記者:有學者認為,非「雙一流」師範院校的吸引力在下降。2025年考研,不少「雙非」院校學碩調劑遇冷,地方師範院校首當其衝。您認為,地方院校該如何突圍?
袁雯:上述情況的確存在。高校入選「雙一流」後,它的錄取位次明顯提升。
目前我國共有256所師範院校,占本科院校總數的9.8%,是佔比最高的一種類型高校,其中地方師範院校比例超過95%。雖然地方師範院校仍然是我國基礎教育教師的主要來源,但是「雙一流」師範院校在「雙一流」高校中的佔比僅6.8%。從現狀看,部分地方師範院校面臨生源質量下滑、優秀師資流失、平台建設資源投入受限等瓶頸問題。因此,我在不同場合多次呼籲,不僅高水平大學必須普遍參與教師教育,師範院校也必須普遍辦成高水平大學。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要求「聚焦優勢學科,適度擴大『雙一流』建設範圍」。今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啟動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標誌著一流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正式納入國家戰略性工程。未來十年,國家將通過專項經費、學科支持、政策傾斜等方式,推動師範院校與高水平綜合類院校協同發展,形成「雙手都要硬」的教師教育新格局。這些都為地方師範院校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
不過,目前師範教育的獨特價值尚未在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中得到充分體現。因此,我多次呼籲為師範院校進入「雙一流」建設開闢新賽道,同時探索師範院校與綜合性大學的協同發展。師範院校與綜合性大學在未來教師的培養上本就各有所長,未來應打破學校圍牆,以上海師大為代表的地方院校可以為綜合型高校開發高質量的教學能力提升課程,同時引入綜合型高校stem課程的前沿資源。
師範類院校要想在多元競爭中「殺出一條自己的路」,應該發展「學術性×師範性」。當前,上海師大不僅在更新卓越師範生的培養模式,也在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教師教育學科新體系,將更多心懷熱愛的優秀學子輸往高質量教師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