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需要真正走出象牙塔了

一、緣由

寫這個話題,心裡有些沉重。

本想著上課時作為典型案例,給孩子們說說,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但考慮到個人隱私,想想還是算了。

事情緣起是兩個學生的職業經歷。

來源:今日頭條免費圖片

一個學生碩士畢業後校招進入國家電網地市分公司,家在省會城市,異地就業,但收入較高,中部省份的地級市,月入1W+,在當地屬於高收入群體。該生工作穩定收入高,畢業時還是同學們羨慕的對象。

前幾天突然給我打電話,準備辭職面試大專院校事業編,問及原因,說是想回省會城市。我耐心勸說,加上考事業編沒有成功,最終選擇繼續留在這家央企,但情緒不高,我擔心影響該生未來的發展。

另一個學生畢業後校招入職一家知名客車上市公司,省會城市就業,薪酬待遇優厚,月入1W左右,且未來有較大的上漲空間,但工作強度大。該客車公司是行業的翹楚,因為學生實習、就業的原因,比較熟悉和了解。

報道半個月後,公司要簽訂勞動合同,放棄,回家備考公務員。據學生描述,該公司校招800人,已經走了100多人,大多因為不敢挑戰該公司的工作強度,想換一份更輕鬆穩定的工作。

兩個學生都很優秀,本碩均為一流大學,學習成績突出,科研成果不錯。上的是多數孩子羨慕的大學,讀的是多數孩子羨慕的專業,進的是多數孩子羨慕的單位!

這麼好的工作機會,兩個孩子都不太滿意,真不知道有什麼單位可以滿足這些孩子們的要求!作為老師,真不理解孩子們的選擇,機會擺在眼前,卻不知道珍惜!

受疫情影響,這兩年就業形勢嚴峻,能進入這些大單位的都是佼佼者、幸運兒!多少孩子望眼欲穿而不得進入!

這些典型案例,並不代表全體大學生,但也暴露出現代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被放入象牙塔的大學生

大學,被有些人稱之為象牙塔。

生活在象牙塔里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孩子們生活在周圍人的保護下,如父母、老師的保護,無憂無慮,生活在美好的夢想中,遠離社會現實!

從上幼兒園開始,小學、中學,孩子們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層層保護。作為未成年人,這種保護是必要的。但進入大學後,孩子一般達到十八歲,已經是成年人。等到本科畢業,平均年齡22歲,碩士畢業,平均年齡24-25歲。

按照這個年齡推斷,孩子們長大,父母應該輕鬆了,不用費心勞力了!事實果真如此嗎?恐怕答案大家都清楚,相當比例的成年大學生依然受到父母的層層保護!

保護孩子們健康成長沒有錯。現代社會中,家庭少子化趨勢明顯,父母可以為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質。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逐漸提高,為孩子提供更好的關愛是必要的,但這種關愛,不能過度,過度就變成了溺愛!

錯的不是保護,錯的是無原則的遷就和過度保護。人都有懶惰之心,有父母代為操勞,孩子樂於躺平,被家長們放進象牙塔里。

在學校里,學生的思想、學習、安全等問題非常重要,學校和老師們無形之中為大學生提供了一道道安全防護。

現在的大學生說不得、罵不得,更打不得,一些大學生個性張揚,不服從學校管理,自我權利意識強烈,受點「委屈」就反應過激,哪怕這種委屈僅僅是老師的管教行為。

一些大學生在學校犯了錯誤,出於保護的目的,多數學校會選擇給予改過的機會。為人父母,大都理解這種行為,最常見的說法是,孩子還小(已經成年),給他個機會!殊不知,這進一步助長了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

三、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真正走向社會

教育是階段性的,大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進入工作崗位。然而,象牙塔里保護過度的大學生,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在家庭里,父母為你服務,一些孩子成為家裡的中心。在學校里,老師們為你服務,教給你安身立命的本領。到社會後,你要為別人服務,這種轉換歷程,需要去努力適應!

就業單位不如意,你是選擇創造條件、爭取更好機會,還是選擇放棄,躺平繼續啃老?

收入達不到預期,你是選擇堅持,不斷提升自己最終提高收入,還是選擇怨天尤人、不思進取?

提拔升職無望,你是選擇理性分析自身不足、繼續爭取機會,還是選擇中途放棄、灰心喪氣,職場上升通道戛然而止?

利益誘惑在前,你是選擇不顧一切,哪怕為此付出代價,還是選擇理性獲取,只拿自己應該得到的?

責任在身,你是選擇勇於擔當、任勞任怨、不怕吃虧,還是選擇盡量逃避、不願付出?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只有走出象牙塔,做出理性的選擇,才能實現華麗轉身,成為真正獨立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