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愛炫兒子的爹,可惜最有才的兒子也最坑爹

別人家的孩子

如今有句流行語,即「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好」。

「你瞧人家某某某,為什麼你就不成?!」這是家長在家裡對孩子所說的話。但是在外面時大多數家長往往畫風突變,在自己的親朋好友面前,把孩子當成自己炫耀的對象。

在家訓孩子,在外誇孩子,這是一個看似矛盾的正常現象。

隋末有位大儒,名叫王通。他教育出來的學生有魏徵薛收溫彥博杜淹杜如晦陳叔達大唐開國功臣,另外房玄齡李靖李密等人也都向王通請教過學問,受其影響。

王通的兒子叫王福畤,也善文,曾任太常博士、交趾縣令、齊州長史、澤州長史等職。他也是一個喜歡炫兒子的人。

王福畤有七個兒子,個個都以文顯名,尤其是前三子王勔、王勮、王勃,都因能寫一手好文章而名動天下。

王勃

作為老父親,提起這幾個兒子就驕傲。

有一天,他寫信給一位姓韓的老朋友。客套話之後,又開始炫兒子:「王勔、王勮、王勃,三個孩子寫的文章,詞賦都清新俊逸。最小的王勃,好象更不錯。」

這位姓韓的朋友回信很直率:「晉代的王武子有愛馬的癖好,你有誇獎兒子的癖好。你們王家人的癖好,恐怕是太多了吧。我需要見到你的兒子們的文章後,才能夠確認他們寫的文章是好是壞。」

老韓說這話是有底氣的,因為他也有一個很棒的兒子韓琬,官至監察御史,寫有《續史記》、《御史台記》等書。

王福畤見老朋友的回信酸溜溜的,他也不服氣了,立刻把三個孩子寫的文章寄給老韓看。

老韓收到了這幾篇文章,和一些知名人士共同鑒賞,不禁讚歎道:「生的孩子要是都像王福畤的三個兒子這樣,確實是應該誇獎的啊!」

這一下,這哥仨更火了。杜易簡是王福畤的摯友,見到了王福畤的這三個兒子,羨慕得口水直流:「此王氏三珠樹也!」

杜易簡是誰?杜甫的從祖,即杜甫爺爺杜審言的堂弟。

不過,這三珠書中最有才的王勃最坑爹。第一次寫《檄英王雞文》,被皇帝逐出沛王府;第二次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畤。王福畤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

這令王勃很羞愧,從洛陽出發,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才到達交趾,見到了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