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資料顯示,截止2021年,我國出國留學生已經超過70萬人/年,此數據也正以逐年上升的趨勢發展。
在現代人的眼中,對出國留學一事已經習以為常,但又有誰知道,在一百五十多年前,一批30人的留學生隊伍竟難以湊齊。
思想的差異,時代的不同,出現這樣的局面我們不難理解,如果你在那個年代,想必也會如此。
但有這樣一個人,決心要讓中國青年能夠享受西方教育,使落後不堪的舊中國得以復興,實現國家的文明富強。
圖丨容閎
他以一己之力,拉開中國學生海外留學序幕,卻被世人遺忘近百年,他就是中國海外留學第一人,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
當然,他的貢獻遠遠不止於此,在中國近代史的長河中,我們隨時能都看到他那為民族富強而堅持不懈的身影。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一同走近中國近代化事業先驅容閎的一生。
一、赴美留學,開闊視野
1828年,容閎出生在廣東香山縣南屏村的一戶貧苦家庭,為了養活一家人,父親選擇了外出打工,跟家人經常聚少離多。
雖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容閎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關心,在容閎7歲時,父親便將他送到了澳門的一所教會學校上學。
這所學校是當時由英國傳教士所辦,為了吸引中國人入教,這所學校並不收取任何費用。
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並不接受這些由教會創辦的學校,尤其是外國人創辦的,更為排斥。
在普通民眾看來,科舉才是走向仕途,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徑,容閎的父母顯然違背了這一歷史潮流,但正因如此,才使得他今後的人生能夠與眾不同。
在這所教堂里,容閎學習了《聖經》、英語以及大量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讓他對英語、地理、化學、物理等課程有了初步了解。
六年的學習時間轉瞬即逝,見識過先進文化的容閎久久無法釋懷,他不願失去這睜眼看世界的機會。
1846年的一天,校長布朗因為個人身體原因準備返回美國,但是他希望能夠帶幾位中國學生前去美國,繼續完成未完成的學業。
圖丨容閎故里
聽到這一消息,容閎不假思索地站了出來,他不願放棄進一步接觸先進思想文化的機會。
當家人得知這一消息後,母親沉默了許久,她捨不得自己的孩子,但最終還是同意了。
1847年初,容閎與另外兩名同學跟隨布朗校長,登上了帆船,從黃埔港出發,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國,眾人的心中充滿著憧憬。
在近三個月的航行里,容閎第一次見識到大海上的風暴,他曾這樣形容那一次次的波濤洶湧:
「狂風哀嚎呼嘯,彷彿有一群看不見的幽靈在我們身後怒吼。在漆黑的夜裡,船桅和船桁頂端的電燈前後左右不停地搖晃,宛若無數的冥燈在黑夜中飄蕩。」
當時的中國,正值鴉片戰爭爆發,無數外國侵略者正在蠶食著中華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加深了中國人民的國讎家恨,正如容閎在大海上見到的風暴,又何嘗不是席捲中華民族的「風暴」?
他想要改變這一切。
4月12日,容閎一行人歷經波濤,終於安全抵達美國的紐約港,並在此稍做短暫的休息。
當時的紐約雖沒有現在這樣繁華,但其先進程度,卻還是給容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人知道,此時的容閎已經在心中默默下定決心,他要讓自己的祖國變得比這更加繁華。
幾日後,一行人前往馬薩諸塞州,布朗為容閎三人在孟松學校註冊了學籍,期間這三位中國青年暫時居住在了布朗母親的家中。
在孟松學校學習期間,這三位中國青年接受到了更為先進的教育,這是他們之前在中國從未見識過的知識,開闊眼界的同時,他們也為之沉醉。
圖丨孟松學校
第二年,其中一位中國青年因身體原因選擇了回國,結束了留學生涯。
三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畢業後另一名中國青年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當初的三位少年至此各自奔向了不同的生活。
起初,容閎計劃在完成孟松學校的學習便返回祖國,但是畢業後他才發現,接受先進思想的機會來之不易,他想要繼續探索。
1850年,容閎順利考入耶魯大學,成為了耶魯大學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學生。
初入耶魯,耶魯大學的學生們對這位黃色皮膚的亞洲面孔產生了「好奇」,對此,容閎並不關心,在他的心中,只要能夠吸取先進思想文化,即使被他人冷嘲熱諷,也不足為道。
除此之外,容閎不得不去面對那高昂的學費,這對於一位貧苦出身的青年來說,實在負擔不起,此事令他愁悶不堪。
有一次,當地的教會表示願意資助他完成學業,但容閎必選答應他們一個要求,就是畢業後回到中國傳教。
對於教會的要求,容閎沒有辦法答應,他拒絕了對方。
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雖然窮,但是熱愛自由,日後我只會選擇對祖國最有益的工作。」
後來,在布朗的幫助下,容閎得到了當地一所基金會的資助,得以解決燃眉之急,在日後的學習中,容閎在學員中做過許多兼職,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異國他鄉求學。
在耶魯的校園裡,容閎更加系統地學習了英語、法語、德語、數學、科學、歷史等學科,每當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他都會追著教授或者身邊的同學請教,儘力克服學業上的挑戰。
並且,在耶魯大學舉行的橄欖球比賽時,容閎也積极參加,並在關鍵時刻觸底得分,幫助新生隊取得耶魯大學歷史上的第一次勝利。
圖丨耶魯大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容閎開始逐漸適應耶魯大學的生活,周圍原來對他冷眼相看的外國同學們,也逐漸改變對他的態度,日子在一天天的變好。
與此同時,在容閎的內心深處,仍在時時刻刻想著遠在大洋彼岸的祖國,他該做些什麼,才能改變祖國落後的模樣?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容閎說過:「中國的年輕人,應該同我一樣能夠享受先進教育的利益,如此一來,中國才能得以復興,成為文明富強之國。」
而這也成了他前進路上的一盞明燈,為他未來的人生指明方向。
二、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1854年,容閎順利從耶魯大學畢業,帶著自己報效祖國,改變中國教育的理想,在第一時間,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
離國8年之久,當他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時,眼前的一幕令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各國列強的瓜分下,中國已經變得「殘破不堪」,容閎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又重了許多。
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容閎先後在廣州擔任了美國駐華代理秘書,通譯、翻譯等職務,憑藉工作的優勢,他漸漸積累下了不少人脈。
但即便如此,容閎想要實現改變中國教育,促進國家復興的目標還是極為困難,他需要一個機遇,一個能夠祝他一臂之力的機遇。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容閎將希望寄托在了「太平天國運動」上。
在亂世之中,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容閎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容閎在之前的工作中,與洪仁玕相識,雖然兩人之間的關係算不上緊密,但他通過相處發現,洪仁玕此人思想開放,也許會對自己想要「改造中國」的想法給予支持。
圖丨干王洪仁玕
而洪仁玕與洪秀全之間的關係也非同一般,後來又被封為干王,如果能夠得到他的支持,定能夠起到錦上添花般的效果。
最後經過一番周折,容閎於1860年11月18日抵達天京(今南京),與洪仁玕相見。
容閎一刻也不願耽誤,當即便說出了自己的「現代化」建國之策,對於容閎所說的這些顛覆性十足的意見,洪仁玕當即並沒有做出回應,而是在幾日之後,才做出了回復。
洪仁玕告訴容閎,他的這些建議自己能夠理解,但是絕大多數人並不能夠接受,得不到他人的支持,此事自然很難辦成,但願意授予他四等爵位,然而這並不是容閎的本意。
容閎沒有做過多的停留,在向洪仁玕表示感謝之後,便離開了天京。
的確,接受過先進文化教育的容閎受到了冷落,對於他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很難被人接受,如此一來,他即便心中有再多的力量,也都難有用武之地。
然而就在容閎一籌莫展之際,新的機遇卻再次找上了他。
1863年,「洋務運動」已經開啟2個年頭,容閎收到了來自曾國藩的邀請,希望他能夠為創辦現代化工廠出力,並且為了表示誠意,曾國藩分別請多人為容閎寄信,這一點讓容閎很受感動。
並且容閎認為,如果今後能夠得到名臣曾國藩的幫助,一定能夠促進他報效祖國計劃的實現,他沒有任何猶豫,立刻趕到了安慶。
曾國藩熱情地接待了這位留學歸來的高材生,別與他一起討論了一些建廠事項。
圖丨江南機器製造局
在交談中,容閎得知曾國藩想要在中國建設一座生產武器的工廠,這令他感到欣慰,畢竟終於有人發現了「現代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並不贊同製造成產武器的工廠,而是認為應該建設「母廠」,也就是所謂的「制器之器」。
容閎的建議得到了曾國藩的理解和支持,並將此重任全權交予容閎辦理。
得到認可後,容閎帶著曾國藩的重託啟程再次前往美國,購置辦廠機器,後來由他主持建設的工廠,正是江南造船廠的前身。
後來在這座工廠中,不僅生產出了能夠製造武器的機器,並且還生產出了可以製造農具、器具等民用工具的機器。
不得不說,容閎的超前認知,為中國的現代化工業提供了基礎,使其擁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
與此同時,在容閎的心中,還一直埋藏著另一件促進國家進步的大事,那就是派遣學生出國留學,讓更過的中國青年能夠和他一樣接受先進的思想文化教育,為中國培養更多的先進人才。
然而,想要辦成此事,他將要面對更多的困難和阻力。
三、教育為本,留學先驅
「以西方之學術灌溉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曾一直是容閎心中之理想,也是他通過自身經歷所總結出的「救國之策」。
早在回國之際,容閎便想要實現自己的這一目標,但苦於沒人支持,才遲遲未能實現,如今,有了曾國藩這位大人物的支持,實現自己的抱負也就能夠變得「輕鬆」起來。
容閎在辦廠這一事情上為曾國藩解決了不少麻煩,取得的成果世人有目共睹,他也因此受到了曾國藩的大力表揚。
圖丨曾國藩
後來,在曾國藩的力保之下,容閎被授予了江蘇省候補同知,主要從事「通事譯員」一職,官位五品,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實力。
容閎曾找到曾國藩,建議應該選派一批中國青年學生赴美留學,以此來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從而將先進的文化帶回中國,再進行傳教,這樣一來便能夠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然而對於容閎這超前的見解,曾國藩並沒有當即表示同意,在他看來,將青年學生派往西方國家,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再加上時代的影響,此事實屬難辦,這正是容閎一直擔心的問題,但他並沒就此放棄這離成功最近的一次機遇。
1970年秋,曾國藩與丁日昌等大臣前往天津辦案,由於其中牽扯到了外國人,便叫來容閎擔任翻譯。
期間,容閎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丁日昌,希望由他出面再次向曾國藩諫言此事。
丁日昌對此事表示感興趣,因為他正在研究籌建海軍事宜,如果能夠得到一批留洋學子的幫助,便可以更好地促成此事。
日後,丁日昌便多次與曾國藩以及其他大臣商談此事,容閎也沒有閑著,他也在反覆勸說,丁日昌和容閎兩人的不懈終於讓曾國藩改變了想法,表示願意向朝廷請奏派遣留學生。
曾國藩上奏派遣學童前往西方各國留學,結果兩日後,便遭到的清廷的駁回,這在容閎的意料之中。
後來,由李鴻章出面,與曾國藩等多位大臣聯名上奏,表明了此次計劃更多的細節,以及由上海海關出資相關經費,並明確指出將學童派往美國。
當時正值清廷與美國建立友好關係之際,再加上容閎對美國的文化教育有著基本的了解,天時地利人和,使得此事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圖丨第一批留美幼童合影
果然,清廷對此事給予了通過,並由陳蘭彬任出洋局委員、容閎為副委員。
按照這次計劃,清廷準備挑選120名學童,每批30人,分4年分批派往美國留學,並且全部費用都由清廷支付。
這樣的條件令容閎感到欣慰,畢竟這比他當年留學的情況已經要好得多,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面對這樣的政策,竟然沒有人願意去!
對於這樣的局面其實並不難理解,畢竟當時的人們還滯留在四書五經,科舉致仕的時代,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遠赴異國他鄉求學。
甚至人們會認為,出國留學是有辱門楣之舉,只有那些在國內待不下去的人,才會選擇出國。
眼看截止期限即將到來,為了儘快湊齊這第一批的30名學童,容閎以及其他大臣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總算是湊夠了人數。
1872年8月,載著首批30名赴美留學生的輪船從上海啟程,前往美國,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篇章。
四、屢次變革,屢次失敗
為了為中國首批留學生們提供便利的生活,讓他們能夠在異國他鄉有更多的精力學習,容閎可以說是費盡了心思,他不想讓選擇留學的孩子們再次感受到他當年的無助。
容閎將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選為幼童出洋肄業局(由曾國藩向清廷提議成立幼童出洋肄業局)的駐美總部所在地。
這裡曾是美國的工業重鎮,是機器製造業的中心,這也是容閎選擇這裡的原因。
並且,容閎還在當地發布消息,徵求當地有能力的家庭來接待中國留學生,解決了孩子們的住宿問題,並且這些家庭還能夠獲取清廷的資金補償。
圖丨留美幼童在美國的生活
在美國留學的日子裡,中國留學生們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文化,掌握了英語,並且開始逐漸融入了美國社會中去。
為了能夠更好地與當地人生活,這些留學生們選擇脫去了長袍,剪去了長辮,孩子們正在逐步向著現代化「邁進」,但是卻不知他們的這些舉動,竟然會讓留學計劃付諸東流。
留學生們漸漸習慣了他國的文化習俗,這在容閎看來極為正常,畢竟這也是他提出此計劃的目的,但在一些清廷官員的眼中,留學生們的這些行為卻是「大逆不道」的表現。
為此,清廷中產生了水火不容的兩派,一面支持「留學生計劃」,認為這樣能夠讓中國獲取先進的文化,而另一面則極力反對,認為留學生會被美國人利用,從而威脅到中國的發展。
並且,容閎在留學之際已經獲取了美國國籍,在保守派的眼中,他就是一個不懷好意的美國人,而「留學生計劃」也是他阻礙中國發展的陰謀之一。
更致命的是,後來中國兩國之間的關係發生巨變,美國人開始肆意驅趕中國人,並且單方面廢除掉了《中美條約》中的移民款項,這令清廷顏面掃地。
種種不利因素,被保守派加以利用,即便容閎等人極力反對,但仍無濟於事,清廷決定撤回赴美留學生。
1881年8起,赴美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被安排分批回國,至此,留學生的命運被迫畫上句號,而容閎心心念念的「教育興國」計劃也宣告破裂。
「留學生計劃」的破產,對於容閎來說無疑是致命地打擊,但是他並沒有就此跌倒,而是繼續投身到中國的建設中去。
圖丨1890年留美幼童合影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遠在大洋彼岸的容閎在第一時間給張之洞寫信,希望能夠回國效力,張之洞立即同意了他的請求。
容閎馬不停蹄地趕到南京,與張之洞會面,並提出了一系列興國之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設國家銀行和修建全國鐵路,但很可惜並沒有被採納。
容閎不由得感嘆,清廷竟然會腐敗到如此地步,制度變革已經迫在眉睫,也就在此時,維新派的出現讓他眼前一亮,已經年過七旬的他立刻投身到了維新運動中去。
然而,要想改變一個國家已存在多年的政策談何容易,那些被維新派侵犯到利益的頑固派並沒有選擇坐以待斃,新舊兩派已經到了刀兵相見的地步。
1898年9月21日,以西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突然發動政變,光緒皇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遭到通緝,維新運動宣告失敗。
容閎因參與維新運動,也被清廷通緝,最後躲到租界才逃過了官兵的追殺。
屢次變革,屢次失敗,就在這位已經年過古稀的容閎認為自己此生再也看不到希望時,一股新的革命力量開始崛起。
維新運動結束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開始活躍在歷史舞台,在由上海前往日本的郵輪上,容閎與孫中山首次相遇,兩人暢談國事,相見恨晚。
孫中山對待革命的態度讓容閎無比認同,此時的他便已經下定決心,要在殘留之際,拼盡自己的全力去助力孫中山的革命事業。
當時,一些革命黨人計劃在革命成功之後推舉容閎為政府大總統,但是遭到了他的婉拒,並向眾人提議大總統的位置應由孫中山來擔任。
圖丨孫中山
為了支持革命人士的武裝鬥爭,容閎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經常來往於各國之間,尋求籌款以及武器裝備的援助,在他的努力下,屬於革命的人的武裝力量開始逐漸成形。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取得巨大勝利,而此時的容閎卻早已病倒,但革命黨人推翻帝制的勝利,還是令這位白髮老人欣喜若狂,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希望容閎能夠回國擔任要職,但很可惜,這位親眼見證中國近代史進程的革命先驅,卻再也沒能親眼看一看煥然一新的中國。
結語
1912年4月21日,久病纏身的容閎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逝世於美國康州哈特福德城沙京街寓所。
從改革者到革命者,容閎的一生對後世之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能夠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做出了突出貢獻。
而事實證明,他當初最牽掛的「留學生計劃」,也是為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圖丨容閎先生紀念碑
後來的唐紹儀、詹天佑、蔡廷干、周壽臣、唐國安等為中國的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都是當年的赴美留學生。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
將自己一生獻予中國現代化事業發展的容閎,理應值得被我們尊重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