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才明白,「一直補課」和「從不補課」,兩類學生心態差距大

大部分家長覺得,如果學生成績不夠好一定是因為不夠努力,很少有家長會思考,是不是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問題?是不是學生進入了死循環。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之下,為了能讓學生提高成績,那就比別人更努力一些,在學校上課還不夠,還要去校外補課。

有的學生成績好也要補課,但是大部分家長是覺得,學生如果補課,成績就還能再提升一些,如果別人家的學生都補課了,自己的學生沒補課,就會覺得內心不安,如果自己的學生因為沒補課導致成績不好了,那家長會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

但是補課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高分是補課補出來的嗎?或許不是這樣,補課班早就變了味,有時候還不如不補。

高考過後才明白,「一直補課」和「從不補課」,兩類學生心態差距大

同一個班級中有各種各樣的學生,我們拿同一類學生來說,同樣是學習態度非常明確的學生,他們上課認真聽講,下課積極完成老師的作業,一般這種學生非常叫老師和家長放心。

但是有一部分家長,因為擔心學生的成績下降,擔心名次維持不住,於是要求他們補課,一般這類學生從學前教育就開始補課了,學前教育的超前教學,上英語興趣班,上學之後,語文數學英語幾乎每個科目都要補課,力求成績達到更好。

而有一類家長,覺得學生在學校學習就夠了,其他的時間應該讓他自己去安排,往往這兩類學生成績是差不多的多好,但是他們心態差距很大。

在雙減政策之前,經常補課的學生幾乎沒有放假可言,上學期間正常在學校上課,到了放假家長會安排滿滿的補習班,學生甚至比上學期間還要忙,如果這樣沒有休息的連軸轉,真的不會影響他們的心態嗎?

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需要休息,相關部門給學生安排五天上課時間,兩天休息時間,全年兩個長假,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張弛有度,有學習的時間,也有溫故而知新的時間,有休息的時間,有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時間。

如果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學生難免會產生厭學的心理。久而久之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也會逐漸地下降。

而那些從不補課的學生,他們說,我的學習都是發自內心的,他們是自主學習,能親身感受到溫故而知新,在舊知識中得到新的收穫。

一般這樣的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靈活,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如今,高考出題也變得越來越靈活,死記硬背,靠補課來為是成績不是長久之計。

高考出題靈活

今年的高考出題,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很多學生在答數學試卷的時候淚灑當場,表示從來都沒有做過這麼難的題目。

隨後,相關處理人員回應,這次出題並沒有超難和超綱的情況,只是越來越靈活了,考驗的是大學生有沒有真正的將知識理解到位。如果是靠題海戰術,是靠熟練,靠技巧,越到往後是越拿不到高分的。

語文也是這樣的,尤其是語文作文的題目,不再是簡單的出題,而是要求學生從一段話中找到自己的立場,去寫一篇800字的作文。

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充足的課外閱讀,不能理解,出題人想表達的意思,作文寫不出層次,那麼也就很難拿到高分。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已經不適應當下的教育環境了,學生們要想素質教育發展,在空閑的時間裡,要多看一些文學名著,並且細細品嘗。

對於理科的學習學生們也要知道,只有真正地拿到了學習的鑰匙,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以達到自己的目標,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幾乎沒有是靠補課補出來的。

話題文章分享就到這裡,明天的內容更加精彩紛呈

歡迎大家積極轉發、收藏 ,筆者在此表示感謝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