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在廣東省首屆大學生演講比賽上,暨南學子朱川呼籲「國將興,必尊師重教。完全有必要在全國建立一個法定的『尊師節』」。暨大學子們千里騎行,奔赴北京。幾經周折,終於將倡議書交到全國人大信訪辦。之後,全國各地學生及教師響應。1985年1月21日,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教師節議案被通過。同年9月10日,全國教師迎來了第一次「教師節」。
對於學生來說,老師是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現在的師生之間已不是簡單的你講我做、你教我學,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時代元素。值教師節來臨之際,本報約請大中小學的師生,談談他們心目的新型師生關係,樹立新時代的尊師重教新風尚。
少先隊員眼中的新型師生關係:「互相理解」「平等」「愉快」
近日,黃埔區少工委、文沖街道少工委舉辦「喜迎二十大 爭做好隊員」第一期紅領巾議事堂。來自6所學校的40名少先隊隊干以6個小隊為單位,探討了他們眼中的「新型師生關係」。
經過小隊內熱火朝天的討論,同學們陸續得出結果,每個小隊的代表在紙上寫下了3個他們心目中代表新型師生關係的關鍵詞。隨後,全體同學對這些關鍵詞進行投票,得出了最能代表孩子們眼中新型師生關係的6個關鍵詞,分別是「互相理解」「平等」「文明」「尊重」「公平」「愉快」。
其中,「互相理解」在所有關鍵詞中得票最高。寫下這一詞的彩虹小隊發言代表林海琪對這個詞的涵義進行了解讀:「我們要理解老師的辛勞,老師也要理解我們的想法,聽取我們的意見建議。」由此可見,在孩子們眼中,新型師生關係不僅意味著教學方式上的改進,更在於師生之間對彼此的了解與包容,孩子們對「平等」「尊重」等關鍵詞的釋義也印證著這一點。
來自積極小隊的兩位小女生在紙上寫下「愉快」一詞時,還在其後添加了一句話:我們要和大家愉快地相處,希望老師不要經常發脾氣。充滿童真的話語背後,實則飽含了孩子們對新型師生關係能塑造融洽、友愛的學習氛圍的期望。
據統計,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天在校度過的時間大約為6-8小時,學校儼然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長久以來,教師一直承擔著這個「家」的「管理」責任。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孩子們獲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也在增加,他們看待事物的目光也正不斷發生著變化。
由少先隊員們投票的結果不難看出,在孩子們對新型師生關係的想像中,他們希望教師群體能抽離出「管理者」的角色,以更平易近人的姿態融入學生們,給予學生們平等對話的空間。
孩子們對「新型師生關係」的渴望反映出舊有的師生關係已然較難適應當下教育體系的需要,刻板的師生關係不再符合在校學生們的身心成長。讓「愉快」的感受通過新型的師生關係流淌入每個學生的心中,是這些少先隊員們小小的願望。
(見習記者 陳天旭)
教師說
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致廣大而盡精微。思政是一門立意深遠的學科,在築牢理想信念方面,承擔著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的重任。在思想內涵方面,它的涉及面非常廣,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落到實處。作為思政教師,我們要給學生傳達的思想和思維,要盡量點到孩子們的心裡去,並轉化為孩子們自己的一種思想和行為。
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心靈。在去年畢業的班級,班訓是「向善向上,知行合一」。有學生問先後順序能不能換過來,我說不行,必須先「善」後「上」,如果不是善良的「上」,那教育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多年的一線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很多問題看起來是學習問題,其實不是,而是有很深層次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背後的問題解決了,他的動力才能出來,自己就能「自轉」起來。我認為師生之間最重要的是真誠和交心,儘可能跟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立場、站在更長遠的發展去思考問題。
洪少帆(廣州市執信中學教師)
用生命去影響一群生命
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導師,除了授業解惑,還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形成。一個教師的良好引導是用生命影響一群生命,能讓學生終生受益,所以教師擁有良好的師德非常重要。
「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係下,學生願意親近老師,願意聽老師的話,才能更好地從良師身上吸收養分。良好的師生關係還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接收教育信息的效率,老師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佳。
高中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高中老師的影響往往是長久和深遠的,所以作為高中老師更要學會與學生相處,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給予學生更多正向影響。我與學生相處的方法是「寬嚴相濟、溝通理解、和諧相處、共同進步」。
詹德虹(廣州市鐵一中學教師)
良好師生關係對學生影響深遠
良好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學習興趣、學生性格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的發展。今年暑假,一名參加版畫創作活動的同學,一邊創作一邊向我傾訴家庭的情況和她面對的壓力,我引導她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在完成作品的那一刻,看到她舒展的笑容,我的心裡暖暖的。
我認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在思想道德上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理想的師生關係應該是基於民主、平等、發展的原則,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其實是起主導作用的,所以老師更要注意以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對待學生真誠、接納和信任,以愛澆灌和守護每一株獨一無二的花蕾。
岑欣彤(廣州市第一中學[姜中宏中學]教師)
做他們亦師亦友的那個人
我覺得理想的師生關係就像風從春天的草地吹過,「草在結它的籽,風在搖它的葉」,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是最具各自自然美的樣子。
我認真思考過如何更好地讓隊員親近、信任自己。好的輔導員應該做到幾點:一是有熱情和責任心,二是有知識、經驗和吸引力,三是品德好,在孩子們中有威信。
我認為,當輔導員「沒人喝彩,沒人羨慕」不要緊,最寶貴的是獲得隊員們的歡笑。在和隊員們相處的過程中,從孩子們看我的表情、眼神中,就可以知道這份工作的價值如何,這種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是欣慰的,是幸福的。
作為一名少先隊輔導員,我跟隊員們之間的關係來自於這份「獲得感」,屬於以親密朋友的身份為少年兒童成長引路的那個人,是他們在校園生活中亦師亦友的那個人。
喬安妮(廣州市越秀區文德路小學教師)
中學生說
「亦師亦友」對師生都有益處
從小學到高中,教師的角色在我心裡發生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即領路人,引路人,指路人。師生關係也有三個階段的變化,即亦父亦母,亦兄亦長,亦師亦友。
一方面,這種關係的變化是隨著學生個人的成長,師生在心理年齡上的距離縮小。比如我,小學時是不敢跟老師開玩笑的,但到了高中,我不僅跟老師互相開玩笑,甚至老師有時處理某些事情不合理,我也敢於指出來。
但另一方面,達到「亦師亦友」的境界並不是必然的,或說是不易的。學生與老師作為個體,在個人價值觀、行為道德、理想目標等眾多因素作用下往往會產生矛盾,所以師生相待跟人與人相處一樣,必須互相尊重。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對師生都有巨大的益處,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取得學業上的進步,學生對老師有認同感自然會更用心投入學習,老師也可從學生處聽取建議,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的共同成就。
吳瑱彥(廣州市第十六中學高三級學生)
師生之間是互相成就的
我讀初中的學校沒有足球場,我又特別愛踢球,我就拉了一幫同學在空地上踢。有一天球幾次打到路人,被投訴了。校長很生氣,不讓我們在那個空地上踢球。我當時有點衝動,出言不遜頂撞了校長。下課後班主任來找我,我還在氣頭上,一甩手「你不要煩我」。我以為班主任是來批評我的,沒想到他一點都沒有責怪的意思,只是告訴我校長那樣做的初衷,勸我遇事不要那麼急躁,還提示我一些解決方案。後來我按照他說的方法去跟校長談,校長同意我們在那繼續踢球。
我期待老師的善解人意,我希望能遇到善於與學生溝通的老師。我希望老師除了上課之外,還能跟學生聊得來,能像朋友一樣。
現在倡導新型師生關係,這種關係要求老師要更加善於引導學生、理解學生。而作為學生,我們也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師生間應該是互相成就的。
劉子珩(廣州市禺山高級中學高一級學生)
在迷茫時為我指引方向
初一剛入學時,我很怕老師,看到老師就繞道走,更不敢向老師問問題。有一天下大雨,我沒有傘站在學校門口,班主任看到了對我說:「走吧,我送你去地鐵站。」班主任是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老師,她撐起一把小小的傘,專門為我繞路。到了地鐵站,我的褲腳濕了,她還拿出紙巾幫我擦拭,而她全身幾乎濕透了。那天,班主任和我談了很多很多,我對老師的想法開始改變了。我主動和各科老師交流,與老師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上了九年學,這九年間無論處於什麼情況,總有一些人在我迷茫的時候為我指引方向,在我遇到挫折時給予我鼓勵,在我成功時和我一起開心快樂。他們本來是與我毫不相關的人,但因為神聖的職業——教師,而為我和同學們鞠躬盡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像園丁一樣辛勤地培育我們,像蜜蜂一樣勤勞地工作。
張子越(廣州市西關培英中學高一級學生)
我心中的燈塔
十年求學路,老師在我心中早已不是簡單的灌溉知識的角色。取得進步時的讚賞,跌入谷底時的鼓勵,心情低落時的安慰……我心中的老師更像是燈塔,他們總在那照著那條向善、向上的道路。
我本來膽小內向,老師再溫柔我也不敢與他們說話,有問題也不敢問,特別羨慕能和老師聊天的同學。後來向同學請教和老師溝通的方法,同學就拉著我去問問題,還主動引著我參與聊天。一段時間後果然有了變化,我感覺老師不再難以接近,在班上也有了自信。有一天我無意中說了之前不敢做的事情,卻發現老師也在為我的拘謹而感到遺憾:「這麼好的孩子,怎麼不多來和我聊聊天呢?」
我恍然大悟,原來只要問幾個問題,或者一張充滿關心的字條,就可以將這個距離拉得很近,師生之間的關心、理解、尊重就是破冰的最好工具。
吳雨果(廣東仲元中學高二級學生)
照亮我們心中夢想的那一束光
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亦師亦友,就像是有趣的靈魂之間的碰撞。
在我眼裡,最好的師生關係莫過於上課時對學生嚴格,正所謂「嚴師出高徒」。課下與學生打成一片,像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一樣。我有一位老師上課時永遠不會冷場,年少的我們,對枯燥的知識十分反感,老師很幽默,時常把數學和有趣的事物聯繫在一起,讓我們開心大笑之餘,對知識的印象更深了,對數學也更喜歡了。
好的師生關係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不少偉人回憶時,都會說老師對他的一生帶來了很大影響,我十分贊同他們所說的話。我小學的數學老師,雖然十分嚴厲,但是發自內心地關心我。在我糊塗搗蛋的年紀,幫我打下了厚實的基礎,至今我都很感激她。
老師就像我們的朋友,教會迷茫的我們找到人生的道路,照亮我們心中夢想的那一束光。
馮馨予(廣州市二中南沙天元學校初三級學生)
大學生說
一種優美高尚聯密有生氣的關係
在這個時代,教師的制度性權威已經被解構。人們對老師的敬佩直接源於老師的個人權威——學識與人格魅力。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於20世紀初期就提出過富有前瞻性的新型教育關係,他主張廢除傳統師生間的權威關係,反對專制的教育,同時也反對放任式的教育。如今時代對新型師生關係的追求,我想依然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應是「一種優美高尚聯密有生氣的關係」。
彭子佳(暨南大學學生)
我們所期待的「新」
小學、中學、大學……我們足跡所至之處,師生關係的表現並不相同。
義務教育和高考,是大學之前師生關係建構的重要基礎。正因為高考對個人發展的關鍵性和義務教育的方向性,促使學生和老師都朝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學生和老師便形成了長期合作者的關係,在情感和心理上都有較為深入的互動。大學的教學體系改變了這一關係,曾經相對穩定的師生關係變成了學期為單位的師生關係。
對於大學生而言,難道這種「鬆散」便是師生關係之「新」嗎?」大學之於人,不但傳道授業,更要解人生之惑,明人生之路。學生是多樣的,這便對學校提出了新要求,研修學習、心理輔導、就業諮詢、交流活動應是高度開放和自由的,致力於協助學生找尋適於自身的人生方向,而非將培養學生局限於某套標準或某種專業導向。
一位博主分享了在哈佛大學留學時教授說的話:「我希望我所講授的東西,可以為你在未來工作時提供一種可能性,而不強求你掌握或實踐它。」我想,也許這才是新型師生關係,也是我們所期待的「新」。
石子碧原(暨南大學學生)
不變的是文化傳承的內核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有過多次不同的日期為教師節,如6月6日、8月27日(孔子生日)。但直到1985年9月10日,才真正有了如今的中國教師節。從文化形成的角度來說,這是成功的,節日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潛移默化中將對老師的情感具象化。
康有為曾言:師道即尊,學風自善。有了良好的環境,師生關係才有了進化的可能性。師生關係可以大致分為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與不同的社會環境相適配。而在現代課堂,倡導的是關愛尊重、民主平等,倡導的是「師長」變「學長」的新型師生關係。
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完全照搬西式課堂奉行的「快樂教育」或「精英教育」,有教無類和一視同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當教師真正地去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就可「親其師,信其道」。
因此,要構建好新型師生關係,一要符合本土環境,二要做好正確的引導。而在這一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變的是教育與溝通方式,不變的是文化傳承的內核。
胡瑋琦(暨南大學學生)
「素未蒙面」但「雙向奔赴」
今日進入互聯網人際關係架構下的師生關係產生了新的姿態——「素未蒙面」但「雙向奔赴」。
「素未蒙面」既是疫情大背景下的物理狀態,也是互聯網師生之誼的奇特之處。正如中國大學MOOC應用軟體的開屏Slogen說的那樣:「好的大學,沒有圍牆」。一位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學生,雖然無法回到學校學習,卻能通過網路與復旦大學的梁永安教授聊哲學,和武漢大學的陳銘老師談愛情,聽北京大學的戴錦華老師講電影……區別於傳統耳提面命的線下教學,線上教學給知識學習帶來了更多的可能。
「雙向奔赴」則體現於互聯網師生間更多樣的互動與交流。除了分享與法律相關的知識,中國政法大學的羅翔老師在網路上與學生們討論時事熱點的理解角度,分享柏拉圖與穆勒的思想精華,同時也會關注評論區中同學的困惑,專門製作視頻回應解答。
每次在視頻結尾看到一行行「謝謝老師!」的留言刷滿了屏幕,我便不禁為知識學習的純粹而感動,也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師生關係而感慨。
王瑞雪(暨南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