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名打分!本屆中國新聞獎評委竟然有13位新傳導師

近期,中國記協在中國記協網、新華網公示第32屆中國新聞獎、第17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


作為中國新聞作品的標杆之作,長江韜奮獎和中國新聞獎的獲獎作品都是值得大家模仿和學習的典範。每年新傳考研中都有中國新聞獎和長江韜奮獎的相關內容。主要是去分析優秀作品,以及介紹獎項關鍵人物的新聞理念、新聞思想等。同時,新傳必考的消息寫作和評論寫作都可以在這些獲獎優秀作品中找到值得借鑒的地方。甚至,這兩個獎名詞本身,都是新傳院校重要考點

1. 2021年南京大學334(非全)

名詞解釋:中國新聞獎

2. 陝西師範大學專碩334

簡答題 :以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析優秀作品衡量標準

3. 天津師範大學 2020 史論

論述題:鄒韜奮的辦報理念

4. 南開大學 2020

簡答題:鄒韜奮的報刊思想

5. 上海財經大學 2018

名詞解釋:鄒韜奮

而鐸子在查閱官網時發現:本屆中國新聞獎首設評委實名打分,而這些新傳學界大咖,同樣是本屆中國新聞獎的評委。在學習優秀新聞作品之前,建議你先了解一下這些學者的研究內容。


(http://www.zgjx.cn/2022-09/23/c_1310665198.htm)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 唐緒軍

唐緒軍,1959年2月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祖籍山東省文登縣。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教授委員會委員,新聞學與傳播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同時,受聘擔任中國報業協會會刊《中國報業》雜誌執行主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業專家顧問團顧問。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新聞業務、傳媒經濟、報業經營管理。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建設性新聞

➤話題簡析

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起源於西方新聞界,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實踐和研究的新聞思想與報道方式。建設性新聞的明確概念由丹麥記者海格拉普在2008年撰寫的一篇新聞評論中提出。建設性新聞旨在要求新聞媒體運用積極心理策略,告知人們客觀問題並提出具體而有效的解決方案,著眼未來,思考預測關於社會進步的可能性,增強報道的建設性,以此對社會建構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建設性新聞的理念與其倡導的報道方式並非「首創」,它與和平新聞、公民新聞與對策新聞等概念一脈相承,聯繫緊密,在複習和記憶時,可以進行對比記憶。


➤真題一覽

名詞解釋:建設性新聞(2020年中國人民大學824真題、2020年清華大學618真題、2021年南京師範大學613真題、2021年華東師範大學334真題、2021年廈門大學334真題)

簡答題:建設性新聞的緣由、特點和發展趨勢(2020年西南大學334真題)

簡答題:建設性新聞的概念和特點(2021年北京體育大學334真題)

簡答題:建設性新聞的特徵(2021年中國傳媒大學440真題)

簡答題:建設性新聞的意義(2021年遼寧大學440真題)

論述題:建設性新聞的特點和社會影響?(2021年河北大學334真題)

➤考點預測

圍繞建設性新聞的內涵即名詞解釋,如特徵、發展起源、發展趨勢等,以及建設性新聞的具體作用,並且還會結合一些具體的案例,又或者是建設性新聞該如何創新模式,對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殷樂


殷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研究員,應用新聞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全球影視與文化軟實力實驗室主任,廣播影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特邀理事,建設性新聞研究中心秘書長,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學術委員。韓國首爾大學訪問學者(2004-2005)、美國普度大學訪問學者(2010-2011)。二級學科專業新聞學,研究方向包括:社交媒體;視聽傳播;建設性新聞;媒體融合;媒介、技術與社會。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國家形象

➤話題簡析

國家形象指的是國內外公眾對一個國家在他國公眾中所獲得的綜合性的印象和評價,包括對其綜合國力、社會制度、國家發展、國際地位等多方面的評判。 國家形象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範疇。當今時代,各國都在大力宣傳並不斷提升自己的形象,以增強本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對於我國而言,塑造符合我國國情、適應時代特徵的良好國家形象,對於營造良好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進一步推動改 革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真題一覽

論述題:結合理論案例談談中國在對外傳播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傳播能力?(2019年暨南大學334真題)

論述題:如何理解「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2019年廈門大學440真題)

策劃題:圍繞一帶一路的主題,以講好中國故事為線索寫一個新聞策劃。(2020年鄭州大學334真題)

分析題:請結合具體案例,談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2020年中國傳媒大學334真題)

論述題:新媒體環境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主流媒體應如何更好的吸引年輕受眾?(2020年華南師範大學334真題)

➤考點預測

由於我國宣傳的特點和國家發展的需要,這一下話題會成為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考題,其考察方法還多是圍繞如何做,以及設立一個背景,如新媒體環境下、社交媒體時代下該怎麼做。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宇


王宇,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11)、廣播電視理論十佳百優人才入選者(2011)。兼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廣播電視廳決策諮詢顧問、山東省廣播電視協會專家顧問。研究領域為國際傳播、健康傳播、危機傳播、媒介研究。

關鍵詞:健康傳播

➤話題簡析

健康傳播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美國學者羅傑(Everett MRogers)在1994年提出一種界定,認為健康傳播是一種將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大眾易讀的健康知識,並通過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個社區或國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準的行為。健康傳播研究議題涉及廣泛,既包括以艾滋病預防為龍頭的疾病預防,也包括藥物濫用預防、醫患關係研究、計劃生育、癌症的早期發現、戒煙等內容。

其產生原因包括:(1)社交平台重塑媒體格局,自媒體成為溫床(2)剛需信息的複雜認知(3)商業營銷導致「偽專家」「偽健康」盛行。治理路徑有:(1)政府加強監管與法律警示,強化基礎網路建設(2)媒體應注重品牌建設,加強從業人員培養(3)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治理虛假信息(4)提高公民自身健康素養,做健康信息的「過濾網」。

➤真題一覽

名詞解釋:健康傳播。(2021年北京郵電大學824真題、2021年鄭州大學625真題、2021年浙江工業大學440真題、2021年華東政法大學440真題、2021年華中師範大學711真題、2021年西安工程大學440真題)

論述題:論述健康傳播的起源、內涵及發展現狀。(2021年四川大學440真題)

簡答題:從「健康傳播角度」分析疫情期間傳播。(2021年海南大學334真題)

論述題:結合新冠疫情的相關傳播案例,分析大數據時代健康傳播如何回應公共衛生問題?(2021年暨南大學334真題)

簡答題:自我效能在健康傳播中的作用。(2021年廈門大學學碩真題)

➤考點預測

在涉及健康傳播的題型考察中,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已經成為比較老套的考法了,一些比較前沿的學校基本不會這麼考,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特定背景的設定,如新媒體環境下的健康傳播,演算法環境下的健康傳播,有針對性的去答題,另一方面也不要忘了最容易被忽視的老年群體,題目也可能就這老年這個群體來進行考察。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姚澤金


姚澤金,教授,法學博士,現擔任副院長、傳播理論與傳播法教研室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是傳播法、傳媒政策、法治新聞、政治傳播。主持和參與了《司法信息公開制度與新聞傳播》、《司法公正與民意》、《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等項目的研究。發表《美國司法與傳媒的衝突與協調》、《我國偵查訊問中的律師在場權研究》等論文。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新聞法制

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小眾的考點,我們不妨從「四權」的角度進行簡析它。

➤話題簡析

四權指的是:

1、公眾對權利組織的知情權。該理念由美聯社記者肯特·庫柏於1945年首次提出,是指公眾享有通過傳媒了解政府工作的法定權利。

2、維護公民的隱私權。美國法官布蘭迪斯和法學教授塞繆爾·沃倫提出「隱私權」的概念,認為隱私權即個人對思想、情緒和感受等與自身利益相關事務的公開與否的權利,隱私權應受到公共利益及本人同意的限制。

威廉姆·普洛斯爾提出了四種對隱私權的侵害類型:侵犯隱私、公開揭露、扭曲形象、濫用肖像。

3、為新聞來源保密的隱匿權。新聞工作者和傳媒有責任替消息提供者保密。

4、 更正與答辯權。新聞內容如果出現差錯,當事人有權提出要求進行更正或答辯;傳媒自身也有責任主動更正答辯。

➤真題一覽

名詞解釋:新聞法四權理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20年 專碩 334)

論述題:論述新聞傳播的法制化和科學化。(西南政法大學 2020年 專碩 440)

➤考點預測

新聞法制的內容,需要考像西南政法、西北政法、中國政法這些特色院校的同學的尤其注意,同時也不要忘了對新聞法制史的梳理,比如第一部新聞法規、與新聞法規相關的報紙、報人、新聞事件等等。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楊乘虎


楊乘虎,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國家形象

➤話題簡析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在《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中提到,形象是指信息通過一定的媒介傳輸到受眾的大腦,受眾通過已有的認知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形成「像」,並通過一定的方式「輸出」,最後形成「形象」。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體現為一種關係,存在於主客體關係之中,是作為「國際人格者」的國家與他人在一定條件下的互動關係。

當下,媒體已成為國家形象和文化認知建構的重要平台,綜藝節目自身的娛樂功能既能豐富大眾的休閑生活又能滿足其精神需求,且綜藝節目的代入感和參與感強,其所表現出來的廣泛性、共享性是傳播文化的一個重要方式。

經典詠流傳》是由央視2018年推出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用「和詩以歌」的方式挖掘經典詩詞背後的內涵,樹立文化自信。《經典詠流傳》第二季邀請了美國小朋友快樂·羅傑斯、小蜜蜂·羅傑斯傳唱《聲律啟蒙》,美國歌手 Christine Welch傳唱《夢蝶·一百萬個可能》,在舞台上講述他們和中國的故事。這樣的傳唱方式有助於向國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構建一個文化大國的形象。

➤真題一覽

談談你對建黨一百周年系列活動,中國國家形象的意義和影響(西安工業大學專碩)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張紅軍


張紅軍,1971年8月生,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後。歷任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副院長,南京師範大學人事處副處長。現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領域:文化傳播;影視藝術;廣播電視。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媒介融合

➤話題簡析

媒介融合是傳統媒體在面臨用戶流失、生存地位遭受互聯網威脅時所作的積極探索,其目的是利用新媒體的新型技術改變被動現狀,符合互聯網語境下的傳播生態。互聯網如喻國明老師所說「互聯網絕對不僅僅是一種傳播媒介,而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組織者、支持者一所有這一切就是傳播學意義上的「寬融合」。媒介融合狹義上是技術的融合,但想要轉變傳統媒體的落後局面,需要的是廣義上的「寬融合」,即體制機制、文化、理念和人才的融合,需要融入互聯網的底層邏輯,方能實現真正的媒介融合,而不只是形式上的架空。

發展現狀:1.傳受關係融合:以用戶角色轉型為基礎,傳播者與用戶結合2.信息採集融合:從業者以多種新聞技能完成新聞採集3.組織架構融合:大型傳媒集團之間相互推銷與資源共享。發展困境:1.體制束縛:二元體制,資源難以深度融合2.思維桎梏:傳者中心,仍然缺乏用戶思維3.盈利存疑:變現困難,缺乏持續盈利模式4.人才短缺:教育缺位,全媒體人才仍不足。未來趨勢:1.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給予政策資金支持2.思維轉向:受者本位,重視以用戶為中心3.探索盈利:多元經營,探索可持續產業鏈4.培養人才:全面發展,打造新型融媒人才

➤真題一覽

談主流媒體媒介融合舉措,和未來發展建議(中國人民大學專碩史論)

舉例分析媒介融合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專碩史論)

媒介融合在新聞報道中有哪些應用,有什麼優缺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碩)

媒介融合的研究範式(同濟大學mjc)

➤考點預測

媒介融合這一考點也算是考研里的老兵了,但其考法卻一直相對固定和局限,無非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然後再加上一些前置詞,比如縣級融媒體的媒介融合,主流媒體的媒介融合等等,如果你覺得記憶別的模板太麻煩,那就從最簡單的5w回答這道題就好了。

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 黃鳴剛


黃鳴剛,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新聞獎與長江韜奮獎評審專家。現任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主要從事電視媒體、網路媒體以及危機傳播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網紅記者

➤話題簡析

與以往的主持人、記者在屏幕前傳達出的專業姿態不同,王冰冰呈現的形象,超出了傳統的媒體人範疇,如同一個元氣滿滿的朋友向你講述身邊有趣的事情。王冰冰用真實的表達打破了中央媒體和觀眾間的傳播隔閡。

擁有甜美笑容王冰冰成為央視新聞的收視密碼,而早前主流媒體的發展面臨的最直觀挑戰便是受眾被新媒體平台分流。

這幾年,打造「網紅記者」「網紅主持人」正在成為主流媒體推進融合發展、爭奪年輕受眾的「標配」方式,主流媒體開始不斷優化媒體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打造網紅隊伍。

➤考點預測

從王冰冰被捧起來,火起來到因為網傳混亂的戀情導致「塌房」的這一系列事件中,官方媒體也不得不開始思考所謂網紅的周期和穩定性以及更深層面的新聞倫理的問題,而最直接的考法就是問你對於網紅本身的態度以及對網紅記者的看法,尤其是後者,需要我們從多個不同角度辯證回答。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倪萬


倪萬,男,滿族,1974年4月生,現為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第一屆、第二屆委員;新華社瞭望智庫首批入駐專家。中國網路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宣部、教育部高等學校與新聞單位互聘「雙千計劃」入選者。山東省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副主任委員。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終評評委。主要研究方向:1.新聞輿論研究;2.網路與新媒體研究;3.影像傳播研究。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數據新聞

➤話題簡析

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是指基於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是在大數據的技術背景下產生的。數據新聞是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出現的一種新型報道形態,是數據技術對新聞業全面滲透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生產流程。

目前,在大數據新聞製作上已經積累了經驗的國際媒體有《衛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但它們也處於探索階段。通過對國內外代表性媒體的大數據新聞實踐進行研究,可以總結出大數據新聞的四個功能,即描述、判斷、預測、信息定製


➤真題一覽

1. 名詞解釋:數據新聞(2017年中國傳媒大學、2017/2020年鄭州大學、2020年浙江大學、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東華大學、2020年湖南師範大學考研真題)

2. 簡答題:大數據技術對於新聞報道的幫助有哪些(2018年武漢大學440真題)

3. 簡答題:何謂數據新聞,內涵及特點(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440真題)

4. 簡答題:對數據新聞這種內容生產方式的看法(2018年浙江大學440真題)

5. 有人說數據看似客觀公正,但數據的全過程都是有價值判斷的,結合數據新聞談談你的看法(2020年安徽大學考研真題)

6. 名詞解釋:數據新聞(2021年北京師範大學334真題、2021年復旦大學334真題、2021年江西財經大學334真題、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440真題、2021年西安外國語大學334真題、2021年陝西師範大學440真題)

➤考點預測

數字新聞的名詞解釋、內涵、特點,以及從新聞倫理層面對這種內容生產方式的看法等等,重點是要有一個站得住腳的個人態度。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冉華


冉華,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技術崗位三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媒介與社會發展、傳媒產業規制,授課內容涵蓋傳播學理論、現代媒介前沿、媒介產業研究等。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跨學科智庫聯合體 秘書處成員;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北民族文化傳播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民族地區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個性化服務(演算法推薦)

➤話題簡析

新聞個性化服務(personalized service),也有研究者稱做「定製新聞」(Tailor-made news),是指新聞機構、資訊平台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新聞資訊訂閱服務;並通過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分析用戶瀏覽、收藏、轉發、評論新聞資訊的行為,同時結合用戶地理位置信息、閱讀時間和使用習慣、所訂閱的欄目和興趣點、用戶關聯的社交媒體數據,實現精準的信息推送。

(1)從定義上看個性化服務是一種有針對性的服務方式,其根據用戶的設定來實現,依據各種渠道對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和分類,向用戶提供和推薦相關信息,以滿足用戶需求。

(2)從整體上看個性化服務打破了傳統的被動服務模式,其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優勢,主動開展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目的的全方位服務。


➤真題一覽

論述題:以演算法推薦與演算法爭議為主題,進行論文設計(2021南京師範大學334真題)

論述題:就個性化演算法是否會帶來「信息繭房」問題談談你的看法(2021北京外國語大學334真題)

辨析題:演算法推薦一定會引發輿論極化(2021武漢大學334真題)

分析題:今日頭條與騰訊門戶網站的對比問題,演算法推薦的新聞分發模式的不足之處(2021陝西師範大學440真題)

名詞解釋題:演算法新聞(2022暨南大學334真題)

簡答題:簡述短視頻平台演算法推薦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2022西安交通大學334真題)

➤考點預測

這類與媒介技術相關的題型,自然也逃不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考察形式,而縱觀與媒介技術沾邊的其他題型,似乎都在不約而同的涉及到了價值觀和個人態度觀點的判斷,尤其是從媒介倫理層面的觀察,在基本概念已經被反覆考察多遍之後,這一點需要格外重視。


湖南師範大學縣級融媒體建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方提


方提,湖南師範大學副教授,博士,清華大學訪問學者;縣級融媒體建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新聞學(新媒體方向)碩士導師、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導師。國家廣電總局「全國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行業青年創新人才」首批入選者,獲全國應用新聞傳播研究十佳學術論文獎、湖南師範大學青年教師課堂競賽二等獎、湖南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媒體融合與縣級融媒體、新媒體與網路輿情。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話題簡析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於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必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堅持新聞宣傳工作的黨性原則,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

②要堅持把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這是新聞宣傳最重要的責任;

③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的方針,這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基本方針;

④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這是新聞改造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聞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⑤要堅持政治家辦報,這是實現黨對新聞工作領導的重要保證。


➤真題一覽

論述題:談談你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解(2020年華東師大考研真題、2019年北京大學334真題)

簡答題:互聯網語境下,主流媒體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2020年中國傳媒大學814真題)

名詞解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2022年武漢理工大學334真題)

論述題:互聯網時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媒體的教育意義(2021年華東政法大學334真題)

簡答題:分析中國現如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專業性(2022年中國海洋大學334真題)

簡答題:簡述馬克思恩格斯報刊理論(2022年南京師範大學學碩真題)

➤考點預測

關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考察也是多年的重中之重,其不僅涉及馬克思新聞觀的基本涵義,更多的開始設置背景,如新媒體環境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又或是現如今中國新聞界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但同時也不要忘了,這本身是中新史的內容,圍繞著馬克思新聞觀的歷史也需要背誦。

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易文

易文,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最新發表論文:

關鍵詞:一帶一路

➤話題簡析

中國媒體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報道更加全面,而且角度多種多樣,尤其在國家領導人活動報道方面更為突出。目前關於「一帶一路」建設的舉措多種多樣,包括舉辦國際高峰論壇、組建國際新媒體聯盟和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報業聯盟。

與中國媒體通訊類新聞為主不同,境外媒體報道我國「一帶一路」建設時更為全面,關注角度多樣,且報道時以觀察、評論性、分析文章為主,內容可讀性強。境外媒體對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報道居多,文化、社會觀察更多,一定程度上與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的紅利與國際競爭意識有關。


➤真題一覽

簡述中國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重慶大學334)

外媒報道雲南大象,分析對外傳播實踐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華東師大專碩334)

我國對外傳播的任務和要求(蘭大639)

➤考點預測

一帶一路、對外傳播、國家形象等等諸如此類的考點,我們一方面要注意題目中加的諸如新媒體環境、主流媒體、社交媒體的前置詞,同時更重要的是積累足夠多足夠新穎的案例,才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