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樂:推進政治經濟學創新

本文刊載於2022年8月16日《解放日報》第8版「思想周刊/新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面對風險和挑戰,要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深化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資本論》等文本中,馬克思揭示了古典經濟學在方法論上的局限性:「歸納」和「演繹」的方法以經濟事實之間的一致性關係取代經濟現象與其社會本質之間的關聯。因而,古典經濟學的範疇體系沒有把握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經濟關係的本質層面,即資本對活勞動的權力支配。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堅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抽象上升到具體」方法,來揭示經濟範疇的現實來源。由此,它既是理論批判,也是社會批判,實現了話語和社會實在相統一的「術語革命」,完成了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範疇體系的創造性轉化。

這一方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要的啟示: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不是「實證性」的抽象科學,也不是國家主義的「規範性」國民經濟學;既不是「價值中立」的,也不是「國家中心」的。它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運行之普遍歷史規律的把握,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

其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實踐中重要經驗和問題的總結,包括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等問題領域。

最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求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在這裡,「系統化」指的不僅是完整、合邏輯的理論體系,還是一個全面把握社會現實的話語體系。

在具體方法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必須深入調研,察實情、出實招,充分反映實際情況,使理論和政策創新有根有據、合情合理。只有在此基礎上批判性地吸收、借鑒和綜合西方經濟學和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有益成果,才能真正實現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上的創新。

(潘樂,上海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