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辛勤育人夢,天下繁花桃李紅。這句話,本是對支教老師的一句美好讚美,其中包含的欣賞之意更是溢於言表。支教的本意,就是為了讓愛和知識傳遞下去。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如今一些偏遠山村的教育也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現如今,師範生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走入山區,進行支教生活。但有一個貧困地區的村支書曾含淚在媒體面前表示:大學生別輕易來支教了!
不同的人對支教經歷的看法大不相同
現在還是蠻多大學生會去貧困山區支教,支教不僅能給自己的人生履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還能成為學生入黨、考公考編時的一種履歷優勢。大部分去支教的同學都還蠻喜歡這段經歷,雖然有些苦有些累,但收穫的感情、人生感悟是非常豐富的。
可並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願或者很喜歡這段支教的經歷,支教經歷對部分高校的保研而言有很大的加分優勢,因此,不少並不喜歡當老師或者很不喜歡去鄉村地區從教的學生,為了得到這種加分項,逼迫自己去支教。
這種情況最後演變的結果,就是去支教的大學生不願意接觸貧困地區的孩子,既不願意用心授課,也完全沒有為人師表的責任,有時候甚至會出現老師嫌棄、嘲諷孩子的情況。比如,前兩年的一個名校大學生支教過程中,在個人社交賬號辱罵學生的事情,就上過熱搜。
老師來了又去,學生暗自神傷
在大部分小學或初中學校里,一個班主任或一位任課老師,都是會從低年級開始帶起,一直到學生升畢業。這樣能讓老師更加熟悉自己帶的班級,也能讓孩子對自己的老師更有親近的想法。
尤其是部分老師很有師德,不僅在課業上嚴加監督,同時還會在生活、思想、學習方式等各個方面與學生探討。如此一來,學生與某個特定老師的親近度是很強的。
尤其是山村孩子,不少都沒有主動讀書的想法、不理解好好讀書的意義。而大學生支教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孩子認識到讀書對一個人的改變,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從不喜歡讀書到願意主動讀書。
可支教的大學生們總是來了又走,有的甚至只支教幾個月。孩子剛剛在支教老師的引領之下變得主動學習、有學習意識,老師便走了,只留下自己黯然神傷,逐漸地又變回原來那個不愛讀書的樣子。
村支書含淚發出懇求,大學生們別輕易來支教了
或許是看多了「收穫希望後,又因為帶來希望的光明離開,最終重新沒入黑暗」的孩子,一位貧困縣的村支書罕見地噙著淚在媒體的採訪鏡頭前說出了自己的真心話。
他說,希望大學生們別輕易來支教了!尤其是那些只來幾個月的、本意就不在支教上面的,完全沒有必要來。支教老師相對來說更加光鮮亮麗,對孩子來說是「無所不能的存在」。
當孩子期盼的支教老師到來,給自己介紹了什麼是攝影、什麼是智能手機、什麼是電腦、什麼是iPad,讓自己感受到了大城市的魅力、大學的美妙、各種各樣的的思想後,便會對支教老師產生很濃厚的感情。
這種師生情在一定程度上夾雜崇拜的偶像情懷,當這種情懷戛然而止,便容易導致學生陷入難過的情緒。再者,有些老師目的並不是給孩子們授業,反而字字句句帶著嘲諷,這對孩子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支教大學生要如何為山區教育作出更好的奉獻
首先,老師一定要保持一個無私奉獻的心。支教的經濟收益是不可觀的,這確實不是一份好差事。但在人生經歷、奉獻他人、增長見聞、增加履歷加分項這些角度來看,支教也有不小的好處。
但這些好處往往是延時收益,很難讓支教老師直接感受到,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地感染。因此,學生不能抱有太大的功利心去山區支教,而是得一開始就保持好一顆奉獻、溫暖、傳播知識的初心。
比起城市裡的各種智能化設備,支教老師更應當讓孩子提起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地喜歡學習,做到自主學習、能使用高效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成績。城市裡的便捷和消費,孩子們遲早可以隨著逐漸長大而慢慢感受到,不必過早讓他們接觸。
總結:支教真的需要一顆善良的心,願意奉獻、傳播知識、用真誠的心去對待孩子,這才是一名支教老師最應該做的事情。也願意每一位山區孩子,都能通過知識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今日話題:你是如何看待現在的大學生進行山區支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