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雙減」,書面作業少了、作業時間短了,但作業的質量和科學性在提升。今天,記者走進長寧區延安初級中學和楊浦區平涼路第三小學看到,作業變得更有趣了。請聽報道。
「我的設想是風力發電,因為船在不停地向前移動,利用船的運動和江上的風使風力發電,可以節約非常多的能源。」
在平涼路第三小學,通過校本化跨學科作業,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校長鄭小燕以《濱江DREAMS》課程為例介紹,老師們圍繞楊浦濱江,將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進行整合,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我們學校在濱江附近,英語的作業會布置怎麼來介紹我們的楊浦大橋,我們最近還在做了一個長周期的作業,在濱江上大家共同來設計一艘船。我們孩子們有好多嶄新的創新點子,搭載在這艘船上。」
學校還加強學科作業的主題教研,提高作業實效性。比如檢測單詞的理解和掌握,英語教導張穎老師展示三份不同的作業。
「能力比較薄弱的孩子,會給出單詞的本身還有相應的圖片,讓他來進行填空練習;能力中等的孩子,會把單詞給去掉,只留下一些圖片,孩子觀察圖片聯想到對應的單詞;對於能力比較高的孩子,直接給出的是句子,讓孩子通過閱讀句子,自己去完成需要填空的單詞。」
每個年級的樓道里,公示著本年級的作業內容、要求、預估完成時間等。
在「作業加油站」里通過主學科教師輪值的方式,及時為孩子答疑解惑。
在長寧區延安初級中學,作業也變得有些不一樣了。在八年級2班的語文課上,同學們根據《水滸傳》進行小組合作,開展討論。這樣的討論是學校「閱讀領航」活動的一部分,比起以往刷題做卷子,這樣的「語文作業」更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八年級的唐有知很期待每次和同學快樂的探討:
「這種作業的方法讓我受益很大,可以多看我喜歡的書,思路開闊了,我已經感受到寫作的樂趣了,把我想的東西寫下來是件很高興的事情。」
延安初級中學校長許軍說,對於初中學生而言,基礎性作業是根本,學校對每一周的作業都進行精心設計,提高有效性。另一方面,從2016年起進行「作業開放性」研究,並延伸到所有學科,引導學生從「灌輸式學習」到「研究式學習」。
「我們形形色色的作業,既體現了學生思維、學習知識的應用以及實踐能力培養的這種行動,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作業,也讓我們的老師在對接中考新政,跨學科的學習,項目化的學習,我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作者:上海電台記者劉康霞、孫瑜
編輯:沈穎婕
責任編輯:金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