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第一」「要取得好成績」。
當我們把這句話不停地掛在嘴邊,孩子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呢?
我想,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中新月的成長會告訴我們答案。
6歲的新月家境優渥,正在上幼兒園大班。小小年紀的她,每天要學習的興趣班超過五個,鋼琴、英語、法語、芭蕾、邏輯。雖說都是新月喜歡的,她卻常常為這些興趣班的成績發愁。
因為她的爸爸顧家偉是個典型「成績單式的父母」。
顧家偉對女兒的培養傾注了大量的金錢,有著自己的期待,那就是希望女兒樣樣拿第一。只要沒有獲得好成績,他就會氣急敗壞,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值得。
有一次,新月要參加鋼琴考級。爸爸千叮萬囑「一定要取得好成績,要第一名」,殊不知,好成績和第一名,成了新月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坐在考級的教室里,她的腦海里只記得父親囑咐的聲音,一點兒都想不起之前練習的曲子。心煩意亂之下,她只有亂彈一氣。
爸爸知道她考級沒通過時,劈頭蓋臉就是一陣責罵:「我花了那麼多錢,培養的結果呢?別說是第一名,連通過都沒通過。」
面對爸爸的斥責,她哭喊著:
「我討厭爸爸,我討厭爸爸。」
「我很喜歡彈鋼琴,但是不喜歡你讓我拿第一名,只要一想到你讓我拿第一名,我就彈不好琴了。」
這一句句的「討厭」和「不喜歡」,刺痛了顧家偉的心,也讓我心疼不已。
其實,我們都多多少少帶著「顧家偉」的影子,希望孩子能取得好成績,能在未來競爭中多一些成功的籌碼。
可是,只盯著「好成績」,其實會讓孩子失去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
好成績,不一定能換來好未來
2016年湖南省理科高考第二名杜青雲,以704分的高分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看似一片光明的未來,他卻做出了一個讓父母震驚的決定——從北大退學。
原來,杜青雲一直把追求高分作為自己的最大目標。因為在父親的觀念里,分數就是話語權,只有取得好成績,才會有好的人生。
可是,在大學裡,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機制,除了成績,學校還會考察每個學生的社團參與程度、社會活動積極性等。這些變化,讓一直以成績為目標的杜青雲變得難以適應。
他開始變得孤僻,不再去上課,整日整夜地玩遊戲......頻繁地掛科,讓他身心疲憊,無奈之下,只能申請退學。
讓人唏噓不已。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如果只有分數,恐怕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帶著成績的枷鎖,失去了對自己內心探究的孩子,在前進的道路上很容易陷入迷茫狀態,正如杜青雲一樣。
要知道,想要孩子穩步向前,除了成績還有更重要的「動力」。
比起好成績,持久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孩子贏得未來
電視劇《小捨得》里,風帆小學的校長和班主任有這樣一番引人深思的對話:
「那些拼了命考取高分進入翰林中學(重點初中)的孩子,在高考甚至進入大學後,成績都很一般。
這就意味著孩子的學習動力、活力、自律性、自主思考的能力,早已在初中搶跑階段被早早透支了。」
也就是說,當孩子的學習里只剩下分數時,對學習的熱愛和興趣早已在分數的壓力下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只有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才是讓孩子能贏在未來的關鍵。
縱觀當下,我們會發現那些獲得成功的人,從來都不是追求分數的人,而是對學習保持著濃厚興趣的人。
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小時候的數學成績並不理想,並不是人們口中的「數學天才」。他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數學家,主要得益於父親並不是一個只看重成績的人。
比起成績,父親更看重的是兒子學習興趣的培養。
雖然丘成桐的成績不怎麼樣,卻非常愛看書,特別是武俠小說。父親打算先從兒子最感興趣的武俠小說開始,然後慢慢引導他大量閱讀中外經典名著,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無論是哲學還是歷史,丘成桐都一一涉獵。
因為對學習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丘成桐在數學中發現了有趣之處。進入初中後,平面幾何圖形讓他著迷不已,從此便開始了數學的探索之旅。憑著對數學的熱愛和渴望,讓他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數學高山,終成一代數學大師。
所以,丘成桐一直強調:對孩子興趣的培養,決定終身的事業。
不看重一時分數的高低,而是從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感受入手。
當學習帶給他們的感覺是愉悅的、歡快的,他們會一直保持著對學習的熱愛,會持續地保持學習狀態,在學習路上不斷奔跑的孩子未來自然不會差;
相反,如果學習帶給他們的壓力、緊張,甚至是壓抑的,孩子就會陷入厭學的情緒中,抗拒學習,逃避學習。
做好這幾點,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
被學習興趣驅動的孩子,哪怕一時的分數不盡如人意,對學習的熱愛都會激勵他們重新出發,繼續前進。想要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❶ 在孩子面前,不把成績掛在嘴邊
美國育兒專家施姆勒·伯提奇說過:「父母所重視的,孩子也重視;父母認為重要的,孩子也會認為重要。」
如果我們過於執著成績,孩子就會效仿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成績的高低,而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
白岩松對兒子有一條特殊的要求,就是「不準考第一」,甚至還在兒子中考前開玩笑地說:「考第一就斷絕父子關係。」
白岩松對成績的淡然影響著兒子,沒有了成績的壓力,兒子反而在學習上屢屢給父親帶來驚喜。
所以,我們不妨把對孩子成績的執念拋掉,多問問孩子在學習上的感受,學到了什麼,領悟到了什麼才更值得我們關注。
❷ 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
和丘成桐父親一樣,從孩子興趣之處入手,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的,還有曹原父親。
今年4月,被外界譽為「石墨烯的駕馭者」的曹原,已經第7次《Nature》上發表論文。從小到大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動手做實驗。
孩子的興趣,父親看在眼裡,主動為曹原親手打造了一個小型的實驗室,物理和化學的實驗器材一應俱全。
可以說,曹原的科學研究之路是從那間小實驗室里開始的。每天放學回家就一頭扎進實驗室里,學習電路知識,倒騰化學實驗,模擬合成化學物質......
孩子喜歡小動物,我們不妨帶他多接觸動物,多引導他閱讀動物的書籍;
孩子痴迷音樂,我們可以讓他學習一門樂器,和他一起了解音樂歷史的發展;
孩子熱愛大自然,我們就和他一起去看山和大海,讓他看到在書本上看不到的風景;
......
給予孩子在學習興趣上最大的尊重,便是引領他一直向前的底氣。
❸ 用鼓勵替代打擊,緩解孩子對分數的焦慮
看到孩子糟心的成績,我們也許會忍不住破口大罵。可這位江蘇宿遷的父親,卻用另一種方式,帶著孩子走出了對分數的焦慮。
11歲的兒子考試只考了7分,看到兒子悶悶不樂的樣子,父親決定買一車煙花為孩子「慶祝」。在父親的眼中,7分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因為以前孩子經常考0分。
父親的另類鼓勵,讓兒子漸漸地走出對成績的陰影。在下一次考試中,孩子一下考了57分,真是進步不小啊。
要知道,孩子的每次小小的進步,都值得我們鼓勵。用鼓勵來代替打擊,孩子一直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他們最終會發現學習的樂趣所在。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教育界委員時曾指出「教育不能過於注重分數,分數是一時之得,教育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
一生的成長目標,從來都不是用分數來衡量的。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長漫旅中,分數只代表一時的成功,如煙火一樣短暫。而持久的學習興趣,卻能讓孩子獲益終身。
是希望孩子淪為分數的機器?還是做笑到最後的贏家?
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