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聽說有個調查,發現許多中學生不喜歡《背影》,理由是,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又很不瀟洒」。這不是什麼時代隔膜,而是學生根本沒有讀懂《背影》,可能語文教學停留於「父慈子孝」的表層解釋,未能真正抓住《背影》最觸動人的深層原因,也未能向學生講清楚不能簡單套用現實去理解文學作品的審美表達。
——溫儒敏
今天,跟隨溫儒敏老師一起感受朱自清《背影》感人的深層原因。

朱自清(1898—1948)是最受語文教材「青睞」的作家之一。八九十年來,多數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都選有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和《春》等散文。
「朱自清」這個名字,幾乎所有上過學的普通國民都知道。朱自清的文章風格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清正」,這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樸素,也包括思想格調的純正、感情的真摯。
馮友蘭曾從為人處世的風格上比較聞一多與朱自清二者的不同:「一多弘大,佩弦精細。一多開闊,佩弦謹嚴。一多近乎狂,佩弦近乎狷。二位雖不同,但結合在一起,有異曲同工、相得益彰之妙。」馮友蘭是借用孔子的說法,「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用「狷者」指稱朱自清的個性,是很合適的,朱自清溫和穩妥,謙虛誠懇,有所不為。
《易經》裡邊講「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修辭」即文章教化的意思,朱自清的文章的「清正」,具有傳統的美學風範,處處可見其立意之誠摯、襟懷之柔和、作風之嚴謹,以及由於執著人生而產生的隱憂沉痛。
他不論是抒情,是敘事,是寫景,或是說理,都使人感到那麼實在、平易、純正、透徹,頗有「溫柔敦厚」之風。和冰心一樣,朱自清的散文為當時還不太成熟的白話文確立了典範,因此常被選作課文。
《背影》是寫「愛」與「被愛」的隔膜
《背影》選入各種語文教材有八九十年了,歷來的解釋都是圍繞「父慈子孝」,重點放在分析父親如何把大學生的「我」當作「一個還得保護的孩子」,而孩子又怎樣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深情與懊悔。全文共寫了父親的幾次「背影」,以及每次「背影」的描寫都有何作用,等等。
這些分析有必要,但仍然是比較膚淺的。
《背影》的感人到底是為什麼?
不是「父慈子孝」所能完全解釋的,感人是因為觸及了幾乎很多人都親歷過的「父子衝突」,這是人類學與心理學要碰到的基本問題。
作品中的「我」應當就是朱自清,他對父親那麼嘮叨叮囑不以為然,最終卻又被父親那「背影」所感動,這種感動是暗地裡的,不想被父親發現,因為此時看到父親衰老的「背影」,發現父親「老境頹唐」,想到父親信中說的「大去之期不遠」,「我」原來對父親那種反感的態度突然逆轉,產生了愧疚,懊悔自己不該「聰明過分」。
而兒子的感動與態度的變化,父親也是毫無覺察的,他費勁地翻越鐵道去買橘子,只是做完了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就「心裡很輕鬆」了。
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曾經有過「父子衝突」,「我」對父親的反感也是有原因的,不全是「不懂事」。有學者研究證實,朱自清的父親因為納妾,導致家矛盾,家道中落,要變賣典質。文章開頭寫「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其實這裡是有難言之隱的。
《背影》所寫「我」對父親的不滿,不僅僅是所謂青春期的「叛逆」。其實,《背影》寫於1925年10月,之前朱自清就已經和父親「和解」了。《背影》中也提到他接到父親的信,得知父親「膀子疼痛厲害」,「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便「在晶瑩的淚光中」想起父親送他北上時的背影。
可見朱自清是經歷了與父親的衝突與和解後產生懊悔,才寫下《背影》的。他以這篇文章向父親表達懺悔。
無論如何,血緣的父愛總是割不斷的。有矛盾衝突,卻又始終心心相連,這是多麼令人動容的親情啊!
《背影》的特殊不是寫一般的父子之愛,也不只是表明「孩子應當體諒父母」,而是寫常見的親人之間(尤其是父子)「愛」與「被愛」的隔膜。這正是這篇文章特別感人之處。
不久前聽說有個調查,發現許多中學生不喜歡《背影》,理由是,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形象又很不瀟洒」。這不是什麼時代隔膜,而是學生根本沒有讀懂《背影》,可能語文教學停留於「父慈子孝」的表層解釋,未能真正抓住《背影》最觸動人的深層原因,也未能向學生講清楚不能簡單套用現實去理解文學作品的審美表達。
當然也有的教案是「過度闡釋」,往什麼「背影」所啟悟的「死亡意識」上引導,那就偏離作品主題了。一篇成功的作品可以做各種不同的理解,但總也有基本的能形成共識的東西,特別是語文教學,還是要扣住基本的東西來討論和學習。
散文家李廣田說:「《背影》一篇,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當然不是憑藉了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贍的文字,而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
《背影》的藝術可以從多方面去分析,許多語文老師也都解說得頭頭是道。但有一點不要忽視:這篇散文沒有採用朱自清通常喜歡的那種渲染和抒情,語言一洗鉛華,回歸樸素,乾淨細膩。語文教學應當重點講析這種變化。
整理自《溫儒敏講現代文學名篇》

《溫儒敏講現代文學名篇》
《溫儒敏講現代文學名篇》是溫儒敏教授近四十年中國現代文學課講稿的整理、節選和重寫,講析了26位作家40多部(篇)代表作,細讀文學作品,分析文學現象,示範多種解讀作品的方法。該書力求通過對現代文學經典的闡析,讓「新傳統」沉澱並轉化到當代「文學生活」中,偏重對現代名篇進行歷史與審美結合的多種方法的探討,平實中流淌著深厚的學術素養,專業與通俗相得益彰。書中保留了課堂現場感,深入淺出,新見迭出,有趣有料,吸引讀者去感受去思考,從而提升藝術力與思想力,是難得的文學賞析入門書。選篇關照大眾熟悉的語文教材中的現代詩文,對《朝花夕拾》《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邊城》《呼蘭河傳》《駱駝祥子》《雷雨》《圍城》《小二黑結婚》等名篇均有文本細讀,也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參考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