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餘杭一位校長在大會上公開尋找一名犯錯後主動道歉賠償的孩子。這個學生弄壞了樓梯的安全出口標示牌後,寫了一封道歉信,還留下50元作為賠償。校長沒有責備他,也沒有冷處理,而是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請他上台,還說道,「為他感到自豪,學校是容許同學們犯錯的地方」。
這是一句非常質樸的話,但有著令人動容的力量。這位校長的做法,堪稱一次教育示範。寫道歉信的孩子也許心裡曾害怕、猶豫,但最終選擇了誠實面對,還留下賠償款,用實際行動彌補損失。校長沒有用宏大的道理去教育犯了錯的學生,而是通過公開尋找和表揚,幫助學生確認了行為的正確性:承認錯誤是誠實的,積極面對是勇敢的。校長的做法,相信會是這一群孩子責任感的萌芽,是他們未來人格建設的基石。
一個人能否在成年後有責任有擔當,與其小時候犯錯時被大人如何對待息息相關。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兒童的品德發展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只有達到自律水平時,兒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而這個過程,也是從外在獎懲到內生信念的過程。
只有在安全的、被接納的環境里,孩子才會不畏懼犯錯和改正,久而久之,這樣的誠實與勇氣終將內化為責任、自律,這樣的教育可以正向強化。相反,如果孩子在承認了錯誤以後得不到鼓勵,反而被打罵,甚至被標籤化為「熊孩子」,那麼從自保的心理出發,他們習得的經驗可能更多是逃避和躲閃。等到成年以後,遇到問題,可能會下意識地推卸責任。
人非聖賢,孰能無錯?犯錯,本來就是一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們認識世界、認清自我、與世界建立邊界感的重要過程。
當然,允許犯錯,不是無條件縱容。校長讚美的是誠實,是承認並改正的勇氣,而不是錯誤本身。校長說,學校是允許犯錯的地方,這句話是在明確,教育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幫助孩子們培育責任感,需要不斷試錯、修正和反省。同時,懲罰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根據犯錯的程度來承擔不同的責任。
成人世界的問題,有時不是技術不夠,而是責任不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態度缺失。一個童年時被鼓勵直面錯誤的孩子,相信將來更可能成為一個不推卸、不迴避、有擔當的成年人。
(來源:紅星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