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就業難」成為社會熱議話題。
考研人數突破500萬、考公競爭比突破100:1、外賣騎手中本科以上學歷佔比超30%……
上述相關數據背後,藏著年輕人的焦慮、藏著畢業生的迷茫,自己到底要怎麼應對?
尤其2025年高考臨近,專業選擇已被提上日程,如果不出意外之下,大部分都會偏向熱門學科。
因為在各位家長認知里,熱門意味著市場需求大,就業方面自然有所保障。
然而,現實情況卻往往截然相反。
當一批批考生湧入同一賽道,競爭壓力陡增,供需關係失衡,所謂的「香餑餑」反而成了「就業難」。
再加上大學擴招、行業變化等影響,部分專業已經悄然「人滿為患」。
比如以下5個專業,看似熱門實則就業壓力大,2025考生需謹慎選擇,避免盲目跟風。
臨床醫學
看到這四個字,大多數都會直接浮現出「鐵飯碗」。
的確,醫生收入穩定、社會地位高、工作體面,確實令人嚮往,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隨著醫療行業的學歷門檻不斷提升,醫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已今非昔比。
以往,本科生在醫療行業仍能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大部分三甲醫院,已經將「博士」作為門檻。
更有一些科室,明確標註「博士優先」,醫學碩士逐漸變成「標配」,本科生在醫院幾乎沒有競爭力。
就業競爭如此激烈,關鍵學制還很漫長,本碩博加起來最少8年。
即便是各個環節很順利,畢業後還要經歷規培、實習等等,正式入職往往已經接近30歲。
另外,醫學工作強度大晉陞周期長,部分年輕人選擇轉行,導致「考上醫學,卻出不去」的困境。
但話說回來,臨床醫學並非「不能選」,但僅適合學霸型考生,盲目選擇只會在「內卷」中被淘汰。
師範大類
關於師範行業,常常被視為「穩定」代名詞,不過隨著公辦高校編製縮減,就業競爭已趨於白熱化。
在數年前,師範類院校的畢業生,只要擁有教師資格證,便能順利進入公立學校。
如今,各省市的公辦學校招聘門檻不斷提高,「碩士優先」、「名校優先」已成常態。
在招聘過程中,「非985/211」的師範生,往往難以競爭過名校生,進入公辦學校的難度大大增加。
這種背景下,部分學子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私立學校或培訓機構。
然而,私立學校收入不穩定,工作強度還較大,特別是「雙減」政策後,課外培訓市場受到影響。
如果真要一句話來形容,我認為「入行難、晉陞難」,可謂再合適不過。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填報,如果你家境殷實,有考研或考編的長期打算,可以選擇師範專業。
如果只是沖著「穩定就業」而選,師範類專業風險較高,需謹慎考慮。
英語專業
「外企通行證」、「打底都能做個翻譯」……曾經這個專業受到極大追捧。
然而,隨著全球化紅利逐漸消退,尤其機器翻譯技術飛速發展,英語的就業空間被大大壓縮。
怎麼辦?唯一選擇就是轉行,畢竟語言能力已不再稀缺,自身必然喪失了所謂競爭力。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連外貌都做不了嗎?最起碼還能做個跨境電商吧?
想法沒有問題,關鍵公司是為了賺錢,為了最大限度減少成本,大部分會直接進行翻譯外包。
沒有了需求,自然沒有市場,整體就業前景上,可以說「極為狹窄」。
當然,除非你有明確的升學或留學規劃,否則單純依靠英語專業就業風險較高。
如果真要在這行發力,試著建議將英語作為輔修,或雙學位方向更為穩妥。
化學專業
置身於理科大類,化學是絕對的典型——學得辛苦、就業卻難。
看起來技術性很強,但就業面相對狹窄,尤其化工、製藥等行業,對化學專業人才需求量有限。
即便會進行批量招聘,且大多集中在一線生產、以及研發崗位,碩士學歷已是基本門檻。
再者,這個行業危險性較高,普遍存在環境風險、健康隱患,例如長期接觸有毒化學試劑。
如果收入相對較高還好,關鍵二者並不成正比,這也導致了一個現象:
許多化學本科生畢業後,不得不轉行或考研,導致就業難度進一步增加。
對於2025屆考生,如果沒有明確的科研目標。不建議選純化學專業。
在理工科方面,可考慮與計算機、材料等交叉領域的複合型專業,看自身對哪個感興趣。
軟體工程
在「互聯網+」浪潮下,軟體工程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專業。
但近年來,內卷加劇,競爭白熱化,就業前景已不如往年。
許多大廠要求相對較高,雙非本科生幾乎難以進入,中小型企業雖然門檻低,但需求有限。
與此同時,軟體行業變化速度極快,編程語言和技術迭代頻繁。
即使順利就業,若不持續學習,也容易被淘汰,我身邊就有同類畢業生。
對於這個專業,我永遠是一句話:雖有前景,但需有較強的編程能力、學習意願。
若只是因為「熱門」而盲目選擇,容易面臨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到頭來只能被迫選擇轉行。
說到底,高考志願填報不僅關乎專業,更關乎未來就業和人生規劃。
所謂的「熱門專業」,從來都不是一種萬能葯,有時反而是「就業陷阱」。
2025屆考生在選擇專業時,需要結合自身興趣、學科優勢和行業前景,做出理性決策!
互動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些「紅牌專業」?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