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伍曼娜 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人工智慧學院成立儀式,國際人工智慧專家范劍青教授擔任該學院首任院長,現場獲頒院長聘書。該學院計劃於今年9月招收首批學生,擬開設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及人工智慧哲學碩士-博士項目。


順應全球趨勢
打造人工智慧創新高地
「截至2024年6月,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已超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初步建成較為全面的人工智慧產業體系。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城市,深圳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勢頭強勁,現有人工智慧企業2200餘家,企業創新能力活躍,產業生態健全,產業規模穩步增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在活動致辭中表示,作為一所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大學,港中大(深圳)始終以創新為立校之本。自建校以來,學校便將人工智慧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積極構建人才學術交流機制,目前已有40多名學者入選2024年人工智慧與圖像處理、網路通信、運籌學、自動化工程等領域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徐揚生指出,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的初衷有三:一是順應全球人工智慧學科發展趨勢,響應國家及地區戰略布局,結合自身優勢,與大學其他學院形成跨學科合力,打造獨具特色的人工智慧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基地;二是依託香港中文大學全人教育的傳統,與各書院緊密協作,探索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才培養路徑,為社會轉型培養具有引領作用的領袖人才;三是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優勢資源,建設人工智慧領域的科研高地,致力於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創新策源地,為國家及全球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他強調,人工智慧學院將承擔三大重點任務:一是積極進取,推動人工智慧領域的規劃、建設和學科發展;二是充分協調,實現大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同步發展;三是配合國家戰略,落實人工智慧領域一流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匯聚全球資源
培養國際頂尖人才
港中大(深圳)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表示,人工智慧學院將匯聚全球優秀科研人員與學子,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端人才,積極推進前沿科學研究,響應國家戰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港中大(深圳)理事、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教授作為學界代表致辭。他回顧了人工智慧領域的三次發展浪潮,並指出從港中大(深圳)走出的學子在第三輪浪潮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高文教授表示,人工智慧學院的成立恰逢其時,將為深圳、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輸送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為全球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助力大灣區打造全球人工智慧新高地。
服務國家戰略
助力深圳高質量發展
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陳清在致辭中表示,全省、全國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發展,深圳市委、市政府將其作為引領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抓手。港中大(深圳)在人工智慧領域擁有深厚的積累和獨特的優勢,應充分發揮「一個品牌,兩個校園」的辦學特色,為服務國家戰略和促進深圳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他寄語大學「珍惜時代,心無旁騖攀高峰」「務真求實,當機立斷抓機遇」「創新驅動,砥礪奮進謀新篇」,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隨後,與會代表共同為港中大(深圳)人工智慧學院揭牌。徐揚生為范劍青教授頒發人工智慧學院院長聘書。
「我們正處於人工智慧革命的邊緣。大語言模型僅僅是概念的測試,人工智慧在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可能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范劍青表示,學院將從三個方面展開建設:一是構建學科前沿體系,深化人工智慧核心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科生態;二是推動人工智慧跨界融合,賦能多元學科創新,圍繞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需求,布局國際化學科,引進優質人才;三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家國情懷的頂尖人才,通過多元化教學與實踐,培養學生用科技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能力。
9月招收首批學生
鼓勵學生突破傳統學科界限
據介紹,港中大(深圳)人工智慧學院計劃於2025年9月招收首批學生,擬開設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及人工智慧哲學碩士-博士項目。學院依託深圳經濟特區的產業優勢,充分發揮港中大(深圳)的國際化辦學特色,致力於打造跨學科、創新性的國際一流教學與科研平台。
學院將為學生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廣泛的實踐機會,重點培養其在計算機科學、數學、統計學和認知科學等領域的核心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突破傳統學科界限,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基礎科學、醫學、機器人、金融、商務、管理及社會等多個領域,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
學院以提升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水平為目標,致力於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為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圳培養專業拔尖人才與跨學科產業化人才,為人工智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與科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