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近日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特別提到要「分類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具體分哪幾類?為何要這樣改?有哪些方向性的舉措?戳視頻↓來聽專家解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姜朝暉:高等教育為什麼要分類發展?長期以來高等教育這一塊,它總體上是有一個同質化的傾向,大家都在同一個賽道上都想成為研究型大學,都想不斷升格,所以現在導致了一個比較凸顯的問題,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是高校培養的人和社會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
圍繞這個問題,《綱要》提出將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區分綜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支持理工農醫、人文社科、藝術體育等高校差異化發展。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也就是說要使得「金字塔」型這樣的一種建設模式,變成「五指山」型,每一個「指」都應該有從基礎到高端這樣一個發展的通道。所有的高校不一定完全是三種類型,但是它確實是應該找到一個它的賽道、適宜的評價體系、適宜的資源保障體制機制。使得每一類高校都能夠在各自的賽道上,能夠放心賽跑,都能夠沖向它的一個高峰。
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
同時,《綱要》還提出要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根據不同類型高校功能定位、實際貢獻、特色優勢,建立資源配置激勵機制,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那麼怎麼引導、怎麼評價?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表示:
一個是要構建多元化、多層級分類標準,
二是健全分類評價制度,針對不同類型高校設計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
三是完善多元主體協同評價模式,推進教育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協同,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劉雲生表示,評價高校要運用多把尺子:
一方面,鑒於高校辦學存在共性,需要一把統一的尺子進行衡量。
另一方面,還需要有類型的尺子,例如對於研究型高校,著重考察學術;對於技能型學校,則重點關注學生的技能水平。
此外,每所高校都有其獨特之處,所以還需一把個性化的尺子。
將這三把尺子疊加起來,綜合評價高校。同時,評價體系還要動態調整,不能一錘定音。比如這五年朝著某個方向發展,通過五年發展發現還有更多的特色,絕不要一分定終身。
此外,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部分,《綱要》還提出,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標準,聚焦優勢學科適度擴大「雙一流」建設範圍。完善質量、特色、貢獻導向的監測評價體系,健全動態調整和多元投入機制,加大資源配置力度。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表示,避免入選高校和學科產生「一勞永逸」的心態,打破身份固化,做到有進有出、良性競爭,激發出高校和學科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促進高校辦學水平持續攀升。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面對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如何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至關重要。《綱要》專門就「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做出部署,提出依託國家大學科技園打造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強與各類技術轉移轉化平台和高新園區等的協同,搭建校企聯合研發、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平台,建強技術轉移轉化等專業人才隊伍。目前,各地也在探索相關做法。
前不久,上海一家空調企業開發了一款新產品,如何驗證產品性能,讓企業頗為頭疼。依託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建設的上海國際綠色低碳概念驗證中心,他們找到了復旦大學王麗娜老師團隊,這一團隊研製出的設備和實驗方法,通過建立氣溫對人體舒適度及思維創造力測試平台,剛好能解決他們的難題。而這樣的校企精準匹配,也得益於驗證中心一支100餘人的專業服務團隊,他們架起了校企溝通的橋樑。
復旦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主任仲實:這支專業服務團隊通過市場化的眼光,選擇復旦大學某一個領域的科研成果,放到概念驗證平台,然後匯聚市場上的好的資源來看到這個成果,來投資這個成果。這個模式其實我們已經見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在綠色低碳,我們還在大健康、新材料、精準醫學上都合作了自己的概念驗證中心。
除了這樣的概念驗證等平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平台也在搭建。2024年9月,教育部在江蘇啟動了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其中生物醫藥分中心落戶在了南京生物醫藥谷,這裡集聚著1300餘家生命健康領域企業。目前,來自高校的多個高水平研究團隊正陸續入駐,東南大學顧忠澤教授主攻器官晶元技術,他告訴記者,這段時間,已經有多家企業找上了門。
東南大學教授顧忠澤:一些大型的企業已經在紛紛跟我們對接,希望我們跟他們在這個平台上共同開展研究,能夠加速高校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產品研發和升級換代去做服務。
據了解,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未來還將建立「企業張榜、高校揭榜」的校企協同攻關機制。平台還在組建200人左右的技術轉移轉化隊伍,將為入駐高校團隊提供全流程技術支持保障。
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負責人吳昊:我們已經建立了新葯研發、檢測、基因測序等8個子功能平台,瞄準目前科技創新的一些需求,我們會逐漸打造概念驗證資金的資助、風險投資,再到後期的產業資金,這樣一個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體系。建立了從原創的科研成果,到小試中試、中試熟化這個流程鏈條。不需要走出這個園區,就能享受到成果轉化的全流程的服務。
(來源:央視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