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三峽大學女大學生李瀟晗放棄保研機會選擇前往山區支教的感人事迹,經《人民日報》等多家央媒官方微信公眾號轉載報道後,引發社會各界讚揚。在報道中,李瀟晗表示因為在秭歸縣九畹溪鎮蘆池灣小學的支教經歷,讓自己做出了這個重要決定。這個深山裡的小學和小學校長杜鳳琴,再次成為眾人關注山村教育的焦點。
為了大山裡的悅耳讀書聲,今年35歲的杜鳳琴研究生畢業後捨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和高薪工作崗位,回鄉教書育人。
在縣教育局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大山裡修建了像家一樣溫馨的學校。杜鳳琴像媽媽一樣,和學校的教師們一起陪伴著孩子們快樂成長,關愛著山裡的留守兒童,用最美的青春點亮了孩子們心中的星辰大海。
研究生回鄉育桃李
為了「山村的希望」
在屈原的故鄉秭歸,《橘頌》幾乎是家喻戶曉。詩中以橘樹喻人,頌揚了其堅定不移的志向和對故鄉的深厚情感。杜鳳琴的教育之路,亦如詩中所言,「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杜鳳琴出生於秭歸縣九畹溪鎮的一個小山村。2011年5月,已經考上三峽大學研究生的杜鳳琴回到母校秭歸縣九畹溪鎮蘆池灣小學支教。
實習結束後,孩子們依依不捨地拉著她的手說:「杜老師,一定要回來!」杜鳳琴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已在這片土地上撒下希望的種子,一定會回來見證它的豐收。」
▲杜鳳琴
2014年,杜鳳琴研究生畢業。當她的同學們紛紛留在城裡工作時,她卻選擇回到蘆池灣小學,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蘆池灣小學離鎮上有二三十公里,在一處山岰里。教學樓、學生宿舍外牆斑駁破舊,室內門窗掉漆,水泥地面凹凸不平。當時,全校有160餘名學生,九成以上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教師隊伍不到20人,大多數年齡都超過五十歲。
▲大山裡的蘆池灣小學。
杜鳳琴住的教師宿舍牆壁也有裂縫,條件艱苦。有些人受不了離開了,但杜鳳琴卻選擇留了下來。
她每天清晨6點起床洗漱,7點去叫醒住校的孩子。她細心地教低年級孩子穿衣穿鞋,整理衣物,帶領他們做早操、上課。晚上,她還會前往學生宿舍查房,哄孩子們入睡。然後,再回到寢室備課,她窗前微弱的燈光在黑夜的山村顯得分外明亮。
學校缺少英語老師,教語文課的杜鳳琴又開始兼任英語課。有一次,杜鳳琴在給四年級上英語課,課題是happy birthday。她去幾十公里外的鎮上買回來一個生日蛋糕,插上蠟燭讓同學們許願。多數孩子都許願說想要見見媽媽,還有孩子說想和媽媽一起過生日。
回想起自己的求學之路,杜鳳琴認識到,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之路的關鍵。杜鳳琴默默許下心愿:要讓學校像家一樣溫暖快樂,要像母親一樣陪伴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年以校為家
為學生建設「溫馨家園」
前行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杜鳳琴堅信只要努力就能到達。
2018年1月,29歲的杜鳳琴被任命為蘆池灣小學校長。
▲杜鳳琴正在給學生們上課。
杜鳳琴決定先改善學校設施,把學校打造成孩子們的家園。她著手撰寫申請、規劃報告,奔波於各部門之間,在她的不懈爭取下,縣教育局撥付了近千萬元的資金給學校。
施工隊到校園開始施工,杜鳳琴化身為工地上的嚴格監工,每日頭戴安全帽,仔細檢查工程質量,嚴格監督施工安全。
三年施工期間,杜鳳琴幾乎住在學校,每天都去工地上監督,就連節假日也不回家。2021年,施工完成,一個嶄新的校園在群山環繞中顯得分外美麗。學生們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里學習,在乾淨整潔的食堂吃飯,到舒適的宿舍休息,就像家裡一樣溫馨。校園裡第一次擁有了現代化的運動球場,全校師生在這裡舉行了升旗儀式。
就像每一個望子成龍的母親一樣,杜鳳琴對留守孩子們的學習也是傾注了全部的精力。
▲課間休息,杜鳳琴和學生們玩遊戲。
山村的學生學習專註、刻苦,書也背得熟練,但是考試成績往往不太理想。杜鳳琴綜合分析認為,在封閉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缺少題型多樣的參考書,見識也不夠全面,缺乏靈活審題的思辨能力。
她在網上發起募捐,與多個教培機構結對,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課外書籍,豐富他們的知識面。
她與三峽大學和武漢傳媒學院結對,在學校設立「武漢傳媒學院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每到暑假都會有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來這裡,將最時尚的話題、流行的文化和新興的生活方式介紹給孩子們。
她和學校的老師們帶領孩子們開展夏令營,去參觀屈原祠、三峽大壩,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杜鳳琴和孩子們在一起。
在秭歸全縣的教學業務考核中,蘆池灣小學排名靠前。10年來,學校300餘名學生都上了鎮里的中學;100多名學生考上了大學,走出大山,飛向了他們心中的星辰大海。
成長的路上不缺席
她是留守兒童的「老師媽媽」
杜鳳琴8歲的女兒偶爾會抱怨:「媽媽更像是她學生的媽媽,陪學生們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陪我。」
女兒剛出生僅8個月,杜鳳琴便將孩子送到了在城區的父母家中。自己則紮根村裡,當起了留守兒童的「老師媽媽」。
杜鳳琴與同事們在學校成立了「愛心超市」,在社交平台發起愛心捐贈活動,籌集學慣用品和生活物資。她還向自己的恩師陳運普求助,陳運普發動親友為學校捐贈文具、生活用品及運動器材等物資。多年來,「愛心超市」累計接收社會各界物資捐贈超過萬件,資金捐贈數十萬元。
▲杜鳳琴帶著孩子們在「愛心超市」領愛心物資。彭強 攝
「愛心超市」開業首日,學生小麗挑選了一件合身的棉襖,杜鳳琴告訴她,這件棉襖是遠方愛心人士贈予的。小麗對杜鳳琴說:「我想去外面世界看看,感謝那位送我棉衣的好心人。」
杜鳳琴在學校里開設了心理健康課,設置了「悄悄話」信箱,她和老師們一起耐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為在困境中迷茫的他們點亮前行的明燈。
學生第一次考了100分,會拿給她看;跑步得了第一名會把獎狀遞給她;看了什麼好書、吃了什麼好東西、見到什麼新鮮事都會第一時間與她分享。她和學校的老師們像母親一樣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盡量做到不缺席,為他們加油,陪伴他們的童年。
▲杜鳳琴是孩子們眼中的最美老師。
十年青春奉獻教育事業
默默耕耘引來「一樹花開」
在鄉村教學的10年里,當初與杜鳳琴一同前來的年輕教師都已返回城鎮或尋求更好的發展,而她卻在這片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
在愛與光的照耀下,蘆池灣小學的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小希是蘆池灣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曾隨父母在城區讀書。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小希的成績下滑,性格變得內向。轉回村裡的學校後,她的成績提升了,性格開朗了,還成為廣播室的播音員。
杜鳳琴把青春、事業、愛心都奉獻給了大山的孩子。「我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對於我來說,這些孩子們也是我的家人,我願意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鄉村教育事業。」杜鳳琴說。
▲杜鳳琴和孩子們在一起。
學校條件的顯著改善,吸引了眾多年輕人願意紮根鄉村。「現在的學校條件與城裡相差無幾,我們來到這裡都很安心。」青年教師江雪芬說。
今年11月中旬,杜鳳琴的手機里彈出一則《人民日報》官微的新聞《「本人李瀟晗,決定放棄……」》,她點開一看,曾經在這裡支教的三峽大學學生李瀟晗已放棄了學校保研的寶貴機會,踏上了前往山區支教一年的征途。
李瀟晗說:「在蘆池灣小學支教的經歷,讓我切身感受到,既能幫助到孩子們,又能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雙向奔赴。」
杜鳳琴輕輕放下手機,目光轉向窗外的大山。峰巒疊嶂的青山張開雙臂,像母親一樣守護著自己的孩子,默默無言不求回報。杜鳳琴知道,因為她的胸懷永遠向著遠方,眺望著未來的希望。
▲點擊了解詳情
本文作者
崔艷華
來源:白龍崗紀事
通訊員 :徐紅、譚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