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松山湖功能區積極探索優化小學科學教育。如何在提升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進程中精準發力、揚長避短?如何讓小學科學質量監測結果,轉化為最具科學性與實效性的教學應用策略?
11月27日,松山湖功能區小學科學「基於監測結果的實踐與應用」教研活動在松山湖北區學校舉行。松山湖功能區科學教研員、骨幹教師代表,園區各小學教導處主任、科學科組長、各年級備課組長以及松山湖小學的科學教師們齊聚一堂,深度參與研討。
質量監測報告如同一份「體檢報告」,其監測數據能為政策制定者、學校管理者、中層幹部以及一線教師提供極具價值的數據參考。
中小學校是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的基礎單元,區域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最終取決於學校層面對監測結果的利用程度。從學校領導、中層幹部、各年級組、各學科組到教師個體,樹立「藉助數據為教育教學工作把脈 」的理念,踐行「數據驅動教學改進」 ,對於監測結果的應用實效至關重要。
活動中,松山湖第一小學教師吳景嬋從學校的經驗做法出發,以《質量監測結果下的創新實驗教學探索:從「三問」到「閉環」的實踐路徑》為題作主題分享,現場探討如何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大背景下,從「三問」邁向「閉環」,實現實驗教學的創新突破。
松山湖北區學校在科組建設與發展方面成績顯著,卓有成效。科組長史進剛以《科組的建設與發展》為主題,深入解析學校在監測與反饋機制方面的努力與實踐,為功能區兄弟學校的科組建設提供範例參照,進一步推動教師專業化成長。
一線教師分享後,特邀專家進行深度剖析、精準點評,並開展專業講座。本次活動基於監測結果,深入解讀小學科學教學實踐與應用的精髓要義,同時進一步推進了松山湖功能區校際交流合作,深度挖掘了「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長效價值。
「我們期望本次交流活動後,教師們能夠將所學所思深度融入未來教學實踐,將質量監測結果充分應用於教學實踐之中。」松山湖教育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功能區小學科學學科教師能夠充分運用科學精準的學科質量監測分析,進一步提升專業化素質與水平,推動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與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穩步發展,最終實現通過「分解問題—診斷問題—制定措施—實施『治療』—開出『處方』—全區推進」的模式,推動區域小學科學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撰文:劉慧茹 陳啟亮
【作者】 劉慧茹;陳啟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