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濟南,在山東大學紅樓校區,同學們在刷臉進入宿舍。(視覺中國/圖)
最近,接連發生的兩起有關學生宿舍管理制度的事件,引發了我對高校管理問題的思考。
規則與人性化
在東南某省高校的宿舍管理事件中,學生因家裡急事需要趕飛機回家,而宿管阿姨在面對這名學生的懇求時,僅僅根據宿舍管理規定,堅持要求學生在23點後不得外出,除非有學工部的批准。儘管學生提供了假條並說明了緊急情況,宿管阿姨依舊堅決執行宿舍規定,導致學生錯過了回家的飛機。
這種「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的做法雖然在理論上保障了秩序,但卻沒有考慮到學生所面臨的特殊緊急情況。宿管阿姨的行為體現了一種缺乏靈活應對能力的機械執行,這種方式不僅沒有為學生提供應有的幫助,反而在學生面臨家庭困境時加重了他們的壓力。
人們都承認,在任何一所高校或大多數組織中,制度和規則的制定原本是為了保障秩序、提高效率、預防混亂,然而,現實中許多管理者在執行這些規定時,往往將規則本身當作了唯一的標準。這種機械執行規則的方式,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卻忽視了規則背後的初衷,尤其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反而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
管理中的另一大問題是,很多情況下執行者並未真正承擔責任,而是通過「遵守規則」來規避責任。對於許多管理者來說,遵循規定似乎是他們最為直接的「責任」表現。然而,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並沒有考慮到,規則的執行可能會帶來負面後果,尤其在複雜的現實情境中,規則可能失去原有的適用性。
東部地區某職業學院所發生的急救事件便是這一問題的典型體現。在這起事件中,學生因呼吸性鹼中毒需要緊急救治,然而三名男性醫護人員在抵達現場後,卻被宿管阿姨和值周女生攔住,無法進入女生宿舍樓施救。
不難看出,宿管阿姨和值周女生在這個事件中的行為,雖然是出於一種對規定的遵循,卻完全忽視了患者生命安全的緊急性。她們認為只要按照規章制度執行,自己就盡到了責任,但實際上,這種做法並沒有從更高的角度考量緊急情況下究竟該如何妥善處理特殊情況的問題。這種對規定的盲目遵守,使得相關責任被推給了制度本身,而管理者卻沒有為自己的判斷和後果負責。
從上述兩起事件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最關鍵的教訓是:規章制度的執行不僅僅是對規則的「生搬硬套」,更需要在規則和人性化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點。
高校宿管制度變遷
若對上述事件做深入思考,我們或許還需要認真對待大學的宿舍管理模式如何與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相融合,我們要怎樣培養當代社會的新青年的大問題。
我國高校的宿舍管理模式歷經了一個變遷過程。在我上大學的1980年代和我在大學教書以及讀博士的1990年代,大學裡面是沒有類似現在的宿管人員的,宿舍樓也都是完全開放的。本科生的宿舍樓,不過是由與學生同住一幢樓的輔導員來管理學生。那個時候的宿舍管理非常寬鬆,學生深夜上自習回來或者很晚偶爾有事外出也無人過問,學生更多是自我管理自我要求。
大概是從21世紀初開始,高校的宿舍管理開始發生轉向,由過去的寬鬆自由發展到了今天的日益嚴格。應該說,這種變化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也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和社會文化環境的深層變化。
上世紀高校宿舍管理的相對寬鬆,一方面是那時的高校學生人數相對較少,宿舍規模有限,輔導員就可以直接與學生保持較近的聯繫,管理方式更多依賴學生的自律;另一方面,社會環境相對簡單,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有更高的期待,宿舍也成為大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和空間的重要場所。
但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學生數量迅速增長,宿舍管理的難度隨之加大。與此同時,高校逐漸引入市場化的物業管理模式,宿管人員代替輔導員成為宿舍管理的執行者。
這種模式的轉變,實際上是將管理責任從教育者轉移到職業化的宿管人員,他們更多關注制度執行而非學生成長與教育。此外,家長和社會對學生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加之部分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高校在管理上採取了更為謹慎的態度。這種「規避風險」的理念使得宿舍管理逐漸向高強度、嚴格化發展。
這種變化的背後,也折射出高校管理目標的轉變,即從以培養獨立人格和自主能力為中心,轉向對安全和秩序的過度關注。雖然嚴格的管理能減少責任風險,但同時也弱化了對學生自主性和信任的培養。
因此,這一趨勢需要我們深刻反思,高校宿舍管理是否應重回教育本位,在保障安全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和自由?
這不僅是對管理模式的調整,更是對教育理念的重新審視。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特聘教授)
郭英劍
責編 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