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伯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畢業設計要求具有創新性,都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很多人為此犯難,特別是文科生每到這樣的時刻都快愁死了!拿他們的話說,「讀文科的,都是抄抄寫寫,怎麼創新得了?頂多就是用不同的字句將別人的東西換個方式表述一下而已。」
這種感嘆也是目前大學生、研究生畢業論文的真實寫照。因為現在論文有重複率的檢測,大段大段的搬運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大家就開始在字句、結構等形式上敲敲打打,只要能將重複率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就完事了。
目前論文字句的重複率檢測只是一個過渡階段。因為創新性的判斷是個很主觀的東西,開發出這樣的檢測工具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今後肯定會出現創新性的檢測手段,今後的畢業論文對創新性的要求肯定會越來越嚴。那些沒有創新,炒剩飯,新瓶裝舊酒的論文將無法通過評審,很多大學生、研究生都將無法畢業。
在寫這篇小文之前,我閱讀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畢業論文,總結出以下幾個規律,或者說是共性,和讀者朋友們一同分享。
首先,這些論文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思路新,敢於突破常規,另闢蹊徑。
例如,有一位歷史專業的學生本想以秦始皇的為政之道為主題做畢業論文,他收集閱讀了秦始皇的苛政、殘暴的大量文獻,發現都是說他如何殘暴、如何嚴刑峻法、如何不得人心,等等。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寫下去,肯定是味同嚼蠟,了無新意。於是他就設想,歷史也許根本就不是這樣,不妨逆向從正面來思考這個人物。
結果到博物館去尋找最新的考古資料,還真發現了秦始皇不是人們所說的暴君形象的一些資料。如,他在論文中提到,焚書坑儒,坑的並不是「儒」,而是坑的那些妖言惑眾的「術士」;其在位時制定較為完備的法律制度,使得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與我們一直認為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是完全矛盾的;萬里長城的修建也不是秦朝才有的,更不是秦始皇傾一國之力修建的,其目的也是為了保護北方人民的安全,避免大規模的戰爭災害。
這篇論文被評為了當年的的優等,實屬當之無愧!
創新的第二個表現是研究方法上的新。現在的新手段、新工具不斷的產生,做畢業論文一定要將這些新的東西結合起來。通過新的手段發掘研究原有的東西,對已有的成果進行驗證和修正,也屬於創新的範疇。
目前大學生論文絕大部分採用的都是傳統的文獻研究法,這種方法很難出新。我極力推薦文科生多運用社會調查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發現問題,是理論回到實踐最直接的方法,然後再回到論文寫作又是一次理論的深化,出新的成果是必然的事。如當年費孝通先生寫作《鄉土社會》就是這種研究方法,成就了該書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
對於理工科學生,藉助現代的科技工具進行研究是應有之義。如引進新的實驗技術,就能更好地控制實驗過程,提高實驗的效率和精度。
第三,創新一定要體現在結果上。前面兩個創新最終是為這個結果服務的,創新的結果就是研究成果。如果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回到已有的成果上,這個等於是白費勞動。
我們可以將成果的創新性大致分為這幾種情況:一是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這個是博士研究生以上級別的要求;二是要有突破性,這個優秀的碩士研究生可以達到,特別有天賦的本科生也有可能,如雷軍當年設計的計算機程序就是這類;三是具有應用價值和社會價值,前者是對工科生的要求,後者是文科生要達到的目標。
創新是時代的需要,唯有創新,你的畢業論文才有可能脫穎而出,你才有可能被好的科技公司青睞!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