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湟中區康川學校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黨紀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並以社團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從學習生活中引導師生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康川學校,民族團結文化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語隨處可見。漢族、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12個不同民族的6200餘名師生融洽地在這裡生活、學習。
馬一傑是一名八年級回族學生,在他2歲時因一次車禍導致下肢癱瘓,只能長期坐輪椅。馬一傑所在的教室在教學樓的三樓,因此上下樓梯成了難題,為了讓馬一傑能夠和其他同學一樣有學上,班上4名男同學主動承擔起了照顧馬一傑的責任,不管上樓下樓、還是下課上廁所,只要他開口,同學們都會伸出援助之手。但因自己身體的原因,馬一傑沒有自信、不愛說話,常常一個人看著書本發獃。為此,老師和其他同學們也常常去關心他、開導他,還幫助他複習功課。
經常幫助馬一傑的同學馬仕傑說:「老師從我們小時候就教育我們,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在生活中如果有需要,我們4個人盡量會去幫助他,作為同學我覺得我們做這些都是應該的。」
為此,馬一傑很感激老師和同學們,是他們的幫助才讓自己樹立起了信心。「每天早晨上學,是他們把我從一樓抬到三樓,放學了又把我從三樓抬到一樓,中午時他們幫我打飯,能在學校像其他同學一樣學習,我很開心。」馬一傑感激地說。
有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馬一傑也漸漸地融入到了這個大家庭中,學習成績也在逐漸上升。馬一傑認為,學校更像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大家相互尊重,在這樣的大家庭中處處充滿了愛意。
「馬一傑同學學習成績比較好,他能積極主動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在生活上,同學們都爭著搶著去幫助他、關心他。所以,馬一傑同學在學校里的生活還算順利,通過我們老師和同學們的不斷努力,馬一傑也融入到了班級的這個大家庭當中。」學校年級部主任周占菊說。
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學校根據實際,結合民族特色,依託校本課程和校園文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學生們用畫筆描繪出各民族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學生們還親手製作體現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在社團活動中學習民族舞蹈、音樂,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等等。在民族團結宣傳月中,學校利用LED 顯示屏、宣傳欄、黑板報、民族團結主題手抄報展示活動、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大力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濃厚宣傳氛圍。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中小學時期是他們形成正確觀念、培養民族情感的關鍵階段,學校還成立了學雷鋒志願服務隊、民族團結實踐小組、環保志願隊等多個公益社團,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同時,康川學校還利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日常育人活動相結合在廣大青少年心靈深處播撒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種子」,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紮根於學生們的心田。
來源:湟中融媒
監製:劉幸海
責編:寇榮
編輯:馮麗晨、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