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 82 小學學生在學校的小菜園裡體驗玉米採摘。(全媒體記者王煜攝)
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王煜)烏魯木齊市第79小學五年級(7)班的學生黃一軒設計了一款機器人,能夠通過手機遙控其打掃衛生,還具備加濕功能。憑此設計,他摘得全國青少年勞動技能與智能設計大賽的銀牌。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烏魯木齊市各中小學優化課堂設計,巧做科學教育加法,越來越多和黃一軒一樣的青少年在各級各類科技比賽中嶄露頭角。
連日來,記者走進烏魯木齊市多所中小學校園,一探科學教育加法的「配方」。
課堂加活力 激發學習熱情
二年級學生做科研課題?這在市第113中學並不是稀奇事。
最近,該校二年級(2)班學生公思齊就在忙著探究鹽脅迫對羅布麻幼苗葉片功能形狀的影響。
每隔幾天,他就和同學一起去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通過研究不同鹽分梯度下羅布麻幼苗的生長特徵,觀察羅布麻抗鹽脅迫的植物形態學特徵。
「去年6月開始,我們和周邊的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基地結對、聯繫,建立『少年科學院』專家師資庫。」該校教研主任吳瓊說,為孩子們設置了近60個小課題,鼓勵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課堂上普及科學知識,社團活動中挖掘「好苗子」。市第79小學是自治區科技特色校,將科學、信息科技、人工智慧等滲透到教育教學中。今年,學校和新疆生地所合作打造了「小小科學家實驗室」,定期邀請專家前來授課,初見成效。
今年2月,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入選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該區的46所中小學在開齊開足科學教育課程的基礎上,利用課後服務時間開設創意編程、人工智慧、3D模型設計列印、海陸空建築模型設計、無人機等課程延伸科學教育,激發學生對於某一領域的興趣,並針對性加以培養。
教學引名師 萌發科學種子
最近,市第35小學校內的草坪上來了一個新朋友——校園氣象站。
市第35小學副校長王文剛介紹,今年,學校氣象站把氣象觀測、防災減災等知識融入到科技校本課程中,並培養「小小氣象員」記錄播報每日天氣。
作為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教育示範基地、自治區青少年科技活動特色學校,市第35小學校園內隨處能感受到濃濃的科學氛圍。
校園北側設立了科技教育主題區,這裡設有科技教育長廊、種植區,與教學附樓的科技教育主題特色樓道文化、科技教育體驗館及魔法實驗室遙相呼應,讓學生在科技之美中熏陶浸潤。
邀請科學工作者擔任科技副校長,定期來學校授課,普及科學知識也成為了不少學校的共同選擇。
市第82小學將勞動教育和科技教育結合,在校園內設置了一處小菜園,種植有小麥、向日葵、玉米、西紅柿、辣子、茄子、豆角、土豆等。從翻土、播種到施肥,全程都由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吳新元指導。
市第113中學聘請了天體物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台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宋華剛,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竇新存,新疆自然博物館副館長王虎紋,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理事楊宗宗等專家為學校的科學副校長。
在市第113中學舉行少年科學院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活動時,王虎紋來到校園裡聽著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有趣想法,並給予可行的指導和建議。
市第113中學科信中心主任韓文頎說,學生走出去,科學家請進來。學校邀請各領域的專家陸續進校講座,激勵學生崇尚科學,萌發科學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