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季算是結束了,可能有的人已經收到錄取通知書了。和往年一樣,我又收到很多諮詢,問我航空航天專業咋樣,能不能學,去哪學。
那還用問,當然去西工大啊!余承東都說了,報西北工業大學,是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選擇。
啥也不說了,遙遙領先。
我2016年從西工大畢業以來,實打實感受到航空航天專業是越來越熱的。尤其是最近兩三年,更是一路上揚。
可能很多本應去工地打……啊不對,去房地產行業大施拳腳的優秀學子,都轉行去航空航天了。
畢竟兩個行業本質上差不多,在學校學的科目重疊度很高,都算是力學大類。畢業之後,工作性質也接近,都算蓋房子,只是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天上。
從官方公布的錄取排名也能看出來,最近3年西工大在河南錄取的平均位次從4800一路升到3400,今年必然會更高。
看到這個數據,我後背一陣發涼,幸虧2012年航空專業還有點涼,沒人報,讓我這個水貨都能去本碩連讀專業。
要是放現在,說不定就只能去西工大的土木了。不知道土木專業有沒有改名,叫什麼智能建造。
西工大錄取分數上升,我猜除了跟它抖音兩大名校的身份有關之外。和行業本身肯定也有關係,航空航天為啥火呢?我分析,首先這是很多滿腔熱血的理工科學生,想靠真才實學給國家做貢獻時,最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專業。
當然,咱這可不是說造汽車,造手機甚至開發遊戲,就沒有做貢獻。
- 是航空航天行業的待遇這幾年上來了,研究所不再需要像三十年前那樣,通過造摩托車洗衣機掙外快了,甚至經費多地都有點遭不住。
你碩士畢業去研究所急頭白臉干5年,一年掙個二十萬到三十萬,算正常水平。當然,累肯定是累的,這年頭哪一行不累呢,工地打灰不累嗎?
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現在整個經濟大環境,相比前些年,稍微遜色一丟丟,大家都想求穩。考公考編,甚至成為很多畢業生的主要選擇。
2016年我本科畢業,甚至2019年研究生畢業時,哪見過這場景啊。當時都很少聽說哪個同學畢業去考公了,甚至覺得這是一個有點偷懶的選擇。
畢竟,你考編只需要準備考試就行了,但我到處投簡歷面試需要考慮的就多了。
體制內越來越香,狹義的體制內,當然是公務員事業編。但廣義的體制內,還包括國企研究所。雖然現在只有極少數研究所還提供編製,但也很少聽說哪個研究所裁員。相對來說,還是很穩的。
而航空航天類專業進研究所,具有天然優勢。甚至可以說,你學航空的,又不想去研究所,還有幾個去處呢?除非轉行。就跟土木老哥一樣,你學土木的,又不想去打灰,那你還能去哪呢?除非轉行。
總之,錢不算少,又穩定,航空航天專業的錄取分數再不上漲就沒天理了。
剛剛說的是大陸的情況,那台灣呢?半年前我採訪過台灣地區成功大學航空系的一位優秀學生,王皞天。本科畢業時,他就出了一本書,叫《戰鬥器設計與運作原理》。寫的很好,也賣了很多,出版社增印了3次。
今年,王皞天碩士研究生畢業,自己寫的第二本書《飛機設計與運作原理》也出版了,很強,讓人羨慕。
而且他剛剛經歷了面試找工作,前幾天,我又和他聊了聊。請他談了談台灣年輕人的就業特點,航空航天行業的就業情況。
馬卡耶夫:
你今年碩士畢業,剛剛經歷了投簡歷找工作,你覺得台灣年輕人就業有什麼特點?包括心態以及行業選擇上。
王皞天:
我們這裡的理工科畢業生絕大多數的去向是科學園區、半導體,畢竟這在島內是很大的產業,不論人力需求,或者能給出的薪資待遇,都算是非常不錯的。
雖然這兩年科技業不景氣,不太招人,但整體而言、長期而言,科學園區仍然是我們這裡理工科畢業生最主要的去處。
近幾年的社會情況是,薪水低,房價不斷上漲,就連物價也不斷攀升。所以薪資待遇就變成了更重要的考量。
像我就發現我和大學時期認識的各個理工科系的同學、學長們幾乎都可以在科學園區開同學會:晶片設計、積體電路製造、先進位程、成熟製程、特殊製程、記憶體製程、先進封裝、設備商……也不說那些公司的名字了,我好像全部都有認識的人。
在台灣地區,能夠有比較高收入的大概就是醫師、半導體工程師。
講回航空業,在我們這裡比較好的就是航空公司。然而航空公司是航空器的操作者,而不是設計製造者。
航空公司的職缺有飛行員、空服員,也就是空勤,還有機場地勤人員、機務、簽派員,以及在辦公室的內勤。這之中很多都是商業公司的運行、管理,除機務需要技職體系的人之外,其實不需要理工科的學生。是的,連飛行員也不需要,飛行員的選拔是要玩一些電玩測反應速度、長時間的專註力、多工處理能力等,跟考一些像心算的東西,需要的不是我們這些會解偏微分方程式、學過流體力學的工程人。
除了航空公司以外,剩下的航空相關工作就是漢翔、中科院,和一些太空或無人機公司,或繼續讀個博士將來在大學當老師、做研究。
馬卡耶夫:你覺得台灣地區的航空產業發展,相比大陸有沒有什麼明顯不同的地方?
王皞天:
我們這裡和大陸是不一樣的經濟體,航空工業,或說整個重工業、軍事工業,需要「長期」、「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而且還需要一套規模龐大的非常完整的配套產業鏈。
所謂長期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就好比說一架飛機,從確定設計需求、開始展開初步研究,到最後原型機首飛,並經過不斷的試飛、修改以後量產,再怎麼快也要十年以上,搞更久也是很常見的事。在這期間,你必須一直投錢,而且你投的錢不會看到任何回報,它不像電子業的股票市場可以賺快錢,今天投錢明天就賺。
所以這種需要長期、大量資金投入的航太工業,不是台灣地區這種體量的經濟體能玩得起的;或者說相較於毛利率高、投資較少、很快可以賺錢、更新換代速度快的電子業,航太工業就不是台灣地區這種體量經濟體的優勢所在。
事實上,放眼全世界,能玩轉這種高投入成本、長研發周期的經濟體,只有美國、大陸,和以前的蘇聯,現在的俄羅斯只能說免強進榜。就連西歐的英、法、德等強國,都還要聯合起來,才能搞出個空中巴士。
以上是關於錢的部分,要長期投入還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人才的投入。
這部分的話,我們這裡每四年或每八年政府很多要職就要換一批人,可能是同黨但不同派系的,也可能根本就是不同黨的人,要有長期的政策規劃,有難度。人才的話,很多都去了科學園區。
最後來講關於配套產業。一架飛機不只是一架飛機,它背後是一套很完整的工業體系。比如發動機、通訊導航系統、碳纖維機身、空調、起落架,這細分起來非常多領域的。
大家不要看到350就想到空中巴士,看到787就想到波音而已,還有GE、PW、RR、 Rockwell Collins、Honeywell 、Liebherr、Thales、Safran、日本東麗的碳纖維,以上這些還只是比較有名的幾家航太公司。要全部囊括這些配套產業,目前只有美國辦得到,西歐各國採取聯合路線,大陸積極追趕中,我們這裡就很難了。
所以說,這不是什麼技術攻關的問題,也不是什麼受不受制於人的問題,台灣地區為何沒有大飛機的設計製造能力,要從整個經濟體、從比較大的角度看,我們的優勢就不在這。之前的經國號只是做整合而已。
這就好像荷蘭,也是個西歐先進國家,但你不會期待它自己造出航空母鑒一樣,但人家有曝光機(也就是大陸說的光刻機),它在這個世界上也是有它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
但我們這裡也不是全然沒有航空工業,軍事有飛彈,而且飛彈是一種很效益很高的武器,說民用的部分,無人機的投入研發資本小,而且是一個新興的東西,對我們這裡來說就是一個機會,有些衛星計劃也是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