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砸出30萬?揭秘定向醫生才知道的那些事03:18
來 源 | 基層醫聲公社
作者 | 羽兮
一地推出新的基層人才培養計劃,最高可拿到30萬元。
本科生一次性獲得人民幣5萬元;碩士研究生一次性獲得8萬元;博士生給予15萬元安家費分5年支付。被差額事業單位錄用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用人單位另外分別給予5萬元、8萬元、15萬元配套資助資金。
這是近期江蘇省太倉市衛生健康委為基層引進人才,拋出的誘人橄欖枝,同時也是繼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計劃後推出的最新「引才」工程——政府資助生計劃。
資助政策背後有相應的條件,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在參加完當地衛生系統事業單位招考並錄用後的兩年內拿到《醫師資格證書》,且從事衛技工作不少於6年。
政府「砸錢」讓醫學生回家回基層就業,比此前各地都在大力推進的農村訂單定向生計劃,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也有業內人稱,這是在2010年由教育部聯合國家發改委、原衛生部等五部委發出的《關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後,地方為了吸納基層醫學人才推出進階版紅利政策。
目前正值高考志願熱議期,就類似的基層醫學人才政策,有過來人發起激烈討論,並客觀呈現了目前選擇農村定向生要面臨的現實處境。
真相一、政策落地情況參差不齊
國家政策實行了十餘年,確實緩解了農村缺醫少葯的現象,也為農村地區輸送了寶貴的醫學人才。
因為地方財政實際情況不同,關鍵部門重視程度不一,人才下來後的待遇有天壤之別。通俗點說,地方財政有錢,落實情況好,財政窮,自身都難保。這些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自保都難,有些既有的承諾遲遲不能兌現,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定向生的積極性和穩定性。
真相二、晉陞名額在基層開不了口子
有些地區對於基層在晉陞方面的傾斜力度和名額劃分不夠多,讓定向生產生了晉陞無望,一眼望到頭的想法。
有基層醫生反映,簽訂6年合同內不能考全日制研究生。待遇又比一、二甲醫院低,留在農村似乎成了板上釘釘的事。一沒待遇保障,二沒晉陞希望,價值感難以體現,時間長了就容易動搖。
真相三、被冷眼相待的「金鳳凰」
很多人對定向生的刻板印象還停留在,這是給農村戶口、家庭條件不好且分數不高的考生準備的一條旱澇保收的路。實力強不強不重要,能留下來提供基礎診療就行了。
但事實上,定向生的表現要比他們料想得好得多。部分地區今年定向醫學本科高考分普遍上漲,甚至超過一本線,有的省份考生分數可以輕鬆進211/985。這類成績優異的「金鳳凰」在進入定向培養的綠色通道後,如不被重視,就容易產生「不得志」的感覺,一旦得到有上級醫院青睞,基本頭也不回地就離開了。
選擇定向就是選擇了遠離光鮮外表、絢麗舞台的大城市,可能需要蟄伏很久才能達到所謂的「出人頭地」,但這並不意味著基層就沒有前途,只能一條路走到黑。筆者認為,在引導上,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社會輿論,要做的事還很多。
- END -
責 編 | 佘易鴻
本文為基層醫聲公社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基層醫聲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