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強(湖南工業大學)
近日,一則「因航班延誤缺考複試考研生崩潰大哭」的新聞引發關注。一位報考廣東工業大學的安徽考生因為飛機延誤錯過了原定於3月24日的考研複試,在該事件以「考研最大的遺憾」為帖名在網路上快速傳播以後,其迅速以一種共情的力量凝聚起對於該考生的支持和對學校不合理規則的討伐。不知是否迫於輿論壓力,3月25日,廣東工業大學一改之前的口吻,通知當事考生,可以提交延遲複試的申請。
看似是人的共情之力戰勝了不可抗力,網友們也紛紛讚揚道,這是「人文關懷」「雙向奔赴」,但筆者認為,雖然正如飽受爭議的,學校的複試安排不合理,但是另一邊,本次事件背後的輿論壓力、情理壓力壓過程序正義的問題也值得深思。此外,大多人的關注點也深陷共情當中,而錯失了由點及面,從而探討整個複試制度的機會。從發展的眼光來講,我們需要推動制度、規則的不斷完善,但更重要的,從此時此刻的視角看,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原則和教育公平的原則,任何人也不能成為規則之外的例外者。
從當事考生的敘述里,我們知道,他22號得知將在24日舉行複試之後,便購買了23號從合肥飛往廣州的機票。但經過後續媒體的報道我們得知,廣東工業大學的複試通知發佈於21號,此外,其購買的機票登機時間為23日22:50,複試考試時間為第二天9:00-10:30。從這些多元敘事角度里,一種完全歸咎於「不可抗力」的說服很難站住腳跟。這不是受害者有罪論,因為整個過程沒有加害者。
當然,對於很多邊遠地區的考試,2天多時間趕到廣州的確有點趕,也不是每一個考生家庭都能承受臨期飛機票的價格。但我們不能拿一種可能性為一種發生的事實辯解,不能因為其遲到了,而為其遲到找借口,規則既殘酷,但也是保障。不合理的規則當然要呼籲改變,但不是依靠一種孩子般的抱怨,而是事前的和事後的推動,這時候更應該呼籲一種最大利益群體的最大利益原則。現在,學校迫於輿論壓力為因極端天氣原因交通延誤的同學單獨舉行複試,那怎麼保證學校在複試過程中這種輿論壓力不會繼續呢?或許這種輿論壓力已經在複試老師們的心裡發酵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對其他人努力的不尊重。在自然災害、脫貧攻堅中,一個都不落下是一種美德;在教育公平面前,為一個人改變規則是一種缺德。
教育公平是為我們社會托底的一種制度性公平。每年因為睡過頭、家庭因素、准考證等個人因素或者堵車、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錯過高考的人都不在少數。除了江西兩位奪刀少年的獎勵補償性補考,沒有任何因為個人而再次舉行高考的特例,這是教育公平、程序性公平的表現,其不因為一兩個人的淚水而改變。2020安徽歙縣因為突發洪水,推遲高考一個月,這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因為作為一個集體,歙縣的數萬高考生不能參加高考便嚴重損害教育公平,而延期高考,也不會影響其他地方考生的高考公平。
教育公平面前不能講共情,程序正義就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基石。人總是傾向共情少數者,以為自己站在公平公眾公正的角度為不幸者發聲,但這種發聲也將其推向例外和特權,也罔顧了剩餘多數的利益,忘了也要共情其他的大多數。其次,共情一旦逾越了程序正義的邊界,就會產生程序之外的例外,歷史告訴我們,一旦有例外,總是容易「滑坡」般導致特權,特權和特權的威力、危害對於我們並不陌生。高考之所以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其不容忍例外。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那個「遺憾者」,在共情中看到這種可能性,是讓我們思考完善規則的可能性,不是幫助「遺憾者」成為「例外者」,其中更要警示我們看到遵循著程序正義的多數者,因為比起成為「例外者」,普通人更容易成為被例外者影響的多數者。不願意規則之外有例外者,是一種對平等的執念,對公平的信仰,也是對特權的警示、憎恨、排斥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