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學院想改為昭通大學,我想這不太可能

2022年12月24日22:34:27 教育 1206

昭通在雲南省的東北部,雲南省人口最多的三個地級市之一,昭通的貧困情況也是在雲南眾所周知的,所以才導致今天昭通學院位居雲南公辦院校的倒數第二,目前倒數第一的是滇西科技師範學院,這所大學是2016年升為本科的,排名倒數第一才是挺正常,但是昭通學院排名倒數就真的不應該的。


昭通學院想改為昭通大學,我想這不太可能 - 天天要聞

昭通市雲南省第七強的經濟體,昭通學院落後於保山學院、文山學院、普洱學院,最近聽說昭通學院未來的規劃是想改為昭通大學,我想在過一百年都是不可能的,首先昭通學院現在依然是專科生多於本科生,想要升為大學,說白了,學校的本科專業要達到一定的規模,而且教育質量才是要過硬;昭通學院錄取進來的學生,如果是讀本科的,大部分分數是在本科線30分左右,學生的整體情況來說不太怎麼理想。

一個大學真的想要改為大學,首先要有碩士授權,昭通學院最近幾年來說,發展還是不錯,而是聽說昭通學院通過了人家教育部的本科質量評估,並沒有聽說昭通學院要有碩士授權點,也沒有聽說昭通學院即將開設了本科專業,昭通學院目前佔地面積在800畝不到,這個真的算不到大學,有些規模大的高中,我想都有那麼大,當聽到昭通學院的規划上提出要改為昭通大學,整個評論區都炸鍋了,排在昭通學院前面的高等院校還非常多,哪裡會輪到昭通。


昭通學院想改為昭通大學,我想這不太可能 - 天天要聞

在整個雲南省來說,有大學稱號有雲南大學雲南財經大學昆明醫科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民族大學雲南中醫藥大學西南林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地方上就只有大理大學,人家大理大學能夠改校名,的確人家是有能力的,人家本科建設的時間長,而且在雲南省的心中,大理大學的醫學部比昆明醫科大學還要牛,這個就是人家的優勢,昭通學院是屬於師範類的院校,可能師範類的專業比較強勢,但是雲南省地州上的師範類院校也是非常多,比如最為牛的曲靖師範學院和玉溪師範學院

昭通這幾年發展速度快,如果昭通學院想要改變自己這種狀況,我認為還是應該把昭通學院的規模給弄大,大學就要體現一個大,昭通學院還不如人家民辦本科學校大,所以改不改名不重要,關鍵把自己的校園面積還弄大,這個才是最為重要的。


昭通學院想改為昭通大學,我想這不太可能 - 天天要聞

昭通學院的特色專業也沒有什麼,拿什麼去爭取昭通大學這個名片,當然如果昭通學院發展起來了,那麼這一天也說明昭通的經濟也發展起來了,畢竟一個地區的經濟還是跟教育緊密分不開的。

現在的高等院校,想要靠師範類升級為大學還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下一步昭通學院應該把師範類學校改為綜合的學校,再下一步建設碩士研究點,提出幾個碩士研究生專業,這些可以說路還非常遠,所以我認為昭通學院目前改昭通大學是不可能的。

昭通學院想要改為昭通大學,估計30年以後,近期是不會可能的。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小伙為救同學錯過高考,官方回應:啟用副題,安排參加考試!網友:人生滿分! - 天天要聞

小伙為救同學錯過高考,官方回應:啟用副題,安排參加考試!網友:人生滿分!

日前,一則「小伙為救同學職教高考語文缺考」衝上熱搜,引發關注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5月14日發布公告回應相關情況:2025年5月10日上午,我省春季高考知識考試開考。當天早上,山東省城市服務技師學院考生薑某在與同學乘車赴考點途中,因搶救並護送突發心梗的同學就醫耽誤參加首場語文考試。當地教育招生考試單位和山東省城...
淳化縣老體協讀書專委會大課堂(之四) - 天天要聞

淳化縣老體協讀書專委會大課堂(之四)

(小妮)為豐富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大家互相學習、溝通。5月14日上午,縣老體協讀書專委會組織退休幹部及愛好讀書者開展了讀書活動,讀書會吸引了更多的老同志加入到讀書中,讓學員們在學習中收穫快樂,在交流中增進友誼。
宜章縣機關幼兒園保育員技能大賽圓滿落幕 - 天天要聞

宜章縣機關幼兒園保育員技能大賽圓滿落幕

原標題:宜章縣機關幼兒園保育員技能大賽圓滿落幕 華聲在線5月14日訊(通訊員 周澤艷 譚雅丹 楊千枝)5月13日,宜章縣機關幼兒園「匠心築保育,巧手護童心」保育員技能大賽圓滿落幕。全園保育....
學生及家長送錦旗,鄭州市二七區苗圃小學的教育獲認可 - 天天要聞

學生及家長送錦旗,鄭州市二七區苗圃小學的教育獲認可

大象新聞記者 李書恆 通訊員 時科華/文圖5月13日,鄭州市二七區苗圃小學迎來了一幕溫馨的場景:六年級4班學生梁冠華及家長向學校贈送了一面印有「苗圃育才展風采 師恩難忘永銘心」的錦旗,以表達對辛勤工作的教職工的誠摯感謝。
承父母之志 育邊疆之花 - 天天要聞

承父母之志 育邊疆之花

青春是一簇躍動的星火,在祖國西部的廣袤天地間,西部計劃志願者們以青春為筆,以奉獻為墨,書寫著動人的篇章。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張驥跨越山海,從江南水鄉奔赴邊疆校園,在教育的三尺講台上,用知識與愛心,點亮邊疆孩子們的希望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