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有人說:「應該是老師的問題,人家二年級成績都挺好的,三年級突然不行了,估計是二年級這個老師不會教。」
還有人說:「那可不一定,孩子年齡小,作業什麼的全靠家長監督,家長都不管,老師能有什麼辦法。再說了老師要是不會教,班裡怎麼會有那麼多滿分呢。」
其實孩子成績差,並不是某一個單獨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
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就是孩子的天賦及努力程度,今天我們換一個角度聊一聊這個話題。
我們之所以把教育分為不同的階段,那是因為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重心。有一句話總結得非常好:小學看家長,初中看老師,高中看孩子。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不同階段「差生」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首先是小學階段
「小學看家長」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小學的差生是家長的責任,而是強調家長的監督引導在小學階段的重要性。
三年級以前,基礎知識都非常簡單,孩子在學校時跟著老師同學統一上課、統一下課,放學後如果沒有家長從旁監督和引導,他們就很難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
比如不及時完成作業、回家不複習學過的知識、不預習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從而導致第二天課堂跟不上節奏。
久而久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隨著後期知識難度的增加,成績必然會直線下滑。
相反,有些家長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孩子早起晨讀、高效完成作業、每天複習和預習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僅能為孩子打下紮實的基礎,還能鍛鍊出了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這些好習慣會融入到以後的學習中,讓孩子受益終身。
其次是初中階段
「初中看老師」
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初中生學習的知識難度已經越來越大,大部分父母都已經工作多年,早都忘記了當初在學校的里的那些學科知識,
因此也沒有能力在學習上給予孩子太多的幫助,更多的知識難點需要從專業的老師那裡獲取答案。
如果初中生成績很差,那家長一定要先糾正孩子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以得到老師的幫助。
學校是集體環境,每個班有很多學生,老師沒辦法詳細關注到每一個人,所以這個時候孩子一定要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多聽、多看、多問,成績自然也就會得到提升。
最後是高中階段
「高中看自己」。
經過小學6年加初中3年的學習,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也形成了自己的認知。
大多數孩子都已經明白,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這個階段的「差生」一定要分析自己成績差的根本原因。
如果每天埋頭苦學成績依然停滯不前,那就是學習方法出了問題,需要儘快作出調整。
如果自己本身自由散漫、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再好的老師也無力回天。
與小學和初中不同,高中階段要求孩子不僅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做支撐。
家長在遇到自己孩子成績差的時候,不要迷茫和焦慮。一定要根據孩子所處的階段理性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到成績差的根源,從而更好地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