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2022年10月09日17:53:17 教育 1394

一位當了十幾年班主任的朋友,曾感慨:

不要以為孩子機靈、聰明,長大後就一定有出息。

有些孩子再聰明,長大後也未必有出息。

特別是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父母們一定要足夠警惕。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紙上談兵」型:

只會說,不會做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

問他為什麼放假不出去玩,他說「學渣和學霸之間只隔著一個暑假」,自己要利用這一個半月的時間實現彎道超車;

問他喜不喜歡遊戲,平時怎麼娛樂,他搖了搖頭,說自己不玩手機,「沉迷網路只是浪費生命」;

再問他假期有什麼打算,他列了一張學習表,每天從早到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正準備誇他是「學霸體質」,生活如此自律,身邊的姐姐卻一針見血地指出:

講這麼多有什麼用,又不見他做。

原來,他寧可在家睡懶覺,也不願出去曬太陽;

不看各類電子產品,卻整天和電視作伴,無聊得在沙發上「葛優躺」;

學習表寫得很好,基本沒完成過。

也難怪這孩子學習很吃力,光說不練假把式。

不少孩子,其實明明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卻常常敗在一個「懶」字上。

說話頭頭是道,邏輯清晰,可執行力極差,做什麼事都得「三催四請」。

想起法國著名畫家柯羅的一段經歷。

有一次,他指出一位年輕畫家的作品問題後,對方聽完連聲附和,卻說:「我改天就改。」

柯羅一聽就生氣了,訓斥道:

為什麼要等改天?說了就得去做,不要拖拉。

這也是對很多「行動的矮子」的一番提醒。

一個孩子如果只會「紙上談兵」,養成了光說不做的壞習慣,他註定不會有大出息。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來源:全景視覺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玻璃心」型:

一點點困難,就被打趴

我常聽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稍微一點打擊就受不了,甚至選擇逃避。

學習上,類似的情況也不少。

杭州一名13歲的女孩,從小到大都是學霸,成績常年名列前茅,順利考上了市裡的重點中學。

在開學不久的一次小考中,她考了全班第五名。

和第一名只差了幾分,她卻無法接受。在她的字典里,從來只有第一名。

那次考試後,她自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漸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甚至開始畏懼考試,變得厭學。

父母見她頹廢,怒其不爭,沒忍住罵了幾句,結果女孩竟拿起美工刀割傷了手腕。

後來經過心理專家的診斷,確定孩子得患有抑鬱症,還有嚴重的焦慮、厭學情緒。

專家表示,孩子一門心思都在學習上,沒時間交朋友,也不和父母交流。

長時間處在學習的高壓下,心情越來越壓抑,開學小考的失敗成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孩子很容易出現這類問題。

表面上看,他們個個聰明伶俐,智商過人,但往往經不起一點打擊和挫折。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西蒙·安妮提出了「蛋殼心理」的理論。

意思是某些孩子的心理防線很薄弱,像蛋殼一樣易碎。

他們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允許自己「輸」,喜歡和別人競爭、做比較,面對挫折和失敗,只會依賴父母和別人的幫助,無法獨立解決問題。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來源:全景視覺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專註力不足」型:

玩得很起勁,一看書就泄氣

後台有不少父母說:

現在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學習條件和環境又好,可為什麼長得人高馬大,學習狀態卻提不起來?

其實說到底,就是「專註力」出了問題。

李玫瑾教授說過:

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專註力,80%的孩子都輸在專註力上。

有調查顯示,我國660個大中城市中,20%—60%的孩子經常走神,不能堅持聽課30分鐘以上。

上體育課最積極活躍,只要坐在教室里,不是發獃就是看著窗外,聽不進去老師講的內容。

這樣的孩子並不愚笨,他們只是因為缺乏專註力,才導致學習效果不好。

有些孩子,一開始學習就坐不住了,不是轉筆、玩手指,就是進進出出上廁所。

看他們三心二意的模樣,家長也跟著著急。

專註力,是學習的第一動力。

如果孩子注意力總是很難集中,那他再高的天賦和智商,也只是裝飾,發揮不出任何作用。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來源:全景視覺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孩子的「假聰明」變「真本領」

關鍵在父母引導

《俗物與天才》里有這樣一句話: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當孩子出現以上這三種「假聰明」的情況,父母要足夠重視。

從日常生活入手,慢慢引導孩子學會「真本領」。

1. 父母以身作則,言出必行。

電影《銀河補習班》里的爸爸馬皓文決定幫兒子馬飛提升成績時,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詳細做了計劃,嚴格督促。

為了鼓勵馬飛,他不僅拿出尺子丈量馬飛的課本,還偷偷賣血換了一台電腦。

甚至親自帶兒子去空曠的田野,感受花草樹木,去看航展,去瀏覽名勝古迹。

看到他努力認真的樣子,兒子的學習狀態也漸漸好了起來。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要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孩子面前,示範說到做到、言出必行,勝過無數句大道理。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來源:全景視覺

2. 不過度保護孩子,也不要肆意打壓。

父母的高參與、高期待,看似是對孩子的鼓勵和刺激。

但過度的期許,往往會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為人父母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必要時保護,非必要時要學會守望。

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徹子的媽媽,便是很好的教育典範。

孩子想獨自上學,她確保一切萬無一失就點頭應允;

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因為調皮搗蛋被勒令退學,她沒有斥責,而是耐心地鼓勵和安慰。

正是這份有遠見的愛,成功把「熊孩子」小豆豆培養成了優秀的人才。

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要有尺度和分寸。

剔除孩子的「心理包袱」,他才不會遇事脆弱、自暴自棄。

3. 孩子學習時,剔除不必要的干擾項。

讓孩子保持高度專註的前提,就是不去打擾他。

不要隨意進出孩子的房間送水果、零食,更不要在他學習時打斷他。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獨立的學習空間。

孩子學習時,家長可以避免看電視、打麻將或播放音樂,不要分散他的注意力。

孩子學不下去時,適當提醒一下他,但別一直在耳邊碎碎念。

孩子學習上的事,盡量讓他自己做決定,尊重他的想法。

一流的父母,都懂得用優秀的榜樣、正確的方式方法,把孩子拉回正軌,讓孩子走在對的人生道路上。

讓我們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不要沾沾自喜 - 天天要聞

作者:翹翹媽。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給老師表演,耀州區南街小學劉胡蘭小組志願服務隊獻愛心啦 - 天天要聞

給老師表演,耀州區南街小學劉胡蘭小組志願服務隊獻愛心啦

在我市耀州區有這樣一支特殊的志願服務隊伍,它成立於20世紀70年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志願者,他們都是學生和教師;有這樣一所特殊的學校,校園裡處處都有英雄故事。近日,記者走進耀州區永安路街道南街小學,探訪該學校劉胡蘭小組志願服務隊,在時光深處
用AI護航心靈,南財為學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動能 - 天天要聞

用AI護航心靈,南財為學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動能

「自從體驗了VR心理訓練,我現在能在課堂上大膽發言了!」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專業大三學生李明坦言。曾經因社交恐懼困擾的他,如今在虛擬現實場景中反覆練習溝通技巧,逐漸找回了自信。這正是該校創新構建的「AI輔助+人工守護」雙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帶來的改變。近年來,南京財經大學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
3所「雙非」強校,都是行業領域的佼佼者,你更看重誰 - 天天要聞

3所「雙非」強校,都是行業領域的佼佼者,你更看重誰

高考志願填報過程,實質上是同分數段大學之間的比較,重點是專業、城市、學校實力與高考生個人需求等方面的權衡。高考成績處在550分--570分這個分數段,有不少很有實力的「雙非」高校,武漢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燕山大學就是其中的3所,在這3所
重慶大學一本科生髮表14篇SCI論文?在讀博士:不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就不能叫「發表論文」 - 天天要聞

重慶大學一本科生髮表14篇SCI論文?在讀博士:不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就不能叫「發表論文」

極目新聞記者 鄧波近日,重慶大學大四學生劉某喬發表14篇SCI期刊論文的相關信息引發社會關注。重慶大學稱,學校高度重視此事,已成立專項工作組進行核實,若發現不當行為,將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引發爭議的推文截圖起因是多篇官方賬號推文發布了2023—2024學年度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重慶代表名錄,重慶大學化學工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