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勢 聚智 聚力——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多舉措推動建設發展

2022年10月07日14:55:22 教育 1256

「虎年,虎虎生威,有虎躍」。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乘東風、聚眾智,凝心聚力、奮勇爭先,以實際行動詮釋此言。

聚勢 聚智 聚力——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多舉措推動建設發展 - 天天要聞

新年伊始,學院領導班子就積極地找思路、謀發展。借省委、省政府雙「一號」 工程戰略的東風,學院結合實際,瞄準了「深化推進數字經濟發展」這一目標,此舉得到了上級的贊同與支持。

數字經濟」一詞,儘管人們常掛在嘴邊,但真正要做實、做好卻不容易。學院發揮自身優勢,以虛擬模擬實驗領域為突破口,一方面以此聚攬人才,另一方面拓展教研的更大舞台。

短短几個月,學院就吸引了來自各地與數字經濟相關的8位博士人才入列。同時,學院積極推動數字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開發的「直升機供電系統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虛擬模擬實驗」等4個項目獲批省級虛擬模擬實驗項目。學院現有博士學位人員62位,占教職工人數的三分之一,這為數字經濟方面的教研活動提供了師資保障。為了營造氛圍,盤活 「數字經濟」這一棋局,學院通過「博學講壇」等形式,先後邀請一批省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如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劉且根,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危芬等學者和行業專家來院講學。這既活躍了學術氣氛,又凝聚了科研共識,增強了探索與創新的活力。

人才培養是高校立足的根本。學院牢牢把握這一根本,以學生為中心,做好、做實全方位育人工作。為此,學院制定了「一生一套」方案:在學生入學初期就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定製個性化的成長發展方案,這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成才與成長。僅從今年考研的成效,就可見一斑。學院今年有197位學生考研成功,升學率由前年的24%,上升到了30%。

儘管遭遇「疫情」的困擾,但學院及時順應變化,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推進教研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績:

專業建設方面——學院的自動化專業繼去年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後,今年又通過了工程教育的專業認證。此外,今年,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專業也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網路工程專業獲評 「江西省五星專業」稱號。

課程建設方面——學院繼2021年獲批2門省級一流課程後,今年又有4門課程獲此殊榮。省級一流課程的獲批率名列學校前茅。

師資建設方面——學院今年獲評了兩個高水平的省級本科教學團隊,有兩位教師獲學校「教學十佳」稱號。

學生就業方面——學院各專業平均就業率達到93%,留贛工作率從前年的25%,上升到了今年的38%。

數「智」助力、學生中心、教研相長,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大跨步走在發展之路上。學院將進一步圍繞重點、突出亮點,著力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切實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學院高質量發展助推學校高水平建設再上新台階。

(中國日報社江西記者站記者 王健)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聚焦「五一」假期丨倒排工期,項目工地建設忙 - 天天要聞

聚焦「五一」假期丨倒排工期,項目工地建設忙

5月1日上午,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固安校區建設工程一標段項目的建設者們正在緊張施工。河北日報記者劉 英攝進入「五一」假期,當大部分人開始享受美好假期時,固安縣西北部的固安航天城內,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固安校區建設工程一標段項目的建設者們依舊忙碌,全
翁城日記 888 - 天天要聞

翁城日記 888

翁城,我們來了!但見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風淳厚,人物磊落……我們行走,我們看見,我們閱讀,我們感受,我們沉默,我們呼喚,我們耕作,我們收穫。行走美麗中國,助力鄉村振興。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記」,用志其事,以壯我行。
從「黑洞」到「2+X+Y」,解密復旦理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 天天要聞

從「黑洞」到「2+X+Y」,解密復旦理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在復旦大學《物理前沿導論》的課堂上,袁峰教授正在介紹黑洞吸積理論。這門由32位物理學科骨幹教師輪流介紹各自研究方向的學科導論課程始於2024年,覆蓋了物理學系所有研究領域,幫助學生用一個學期的時間概覽學科全局,培育科研志趣。
60多名學生組團退裙!涉事學校致歉 - 天天要聞

60多名學生組團退裙!涉事學校致歉

近日,一名店主稱,4月底,瀋陽一職業技術學校60多名學生集體網購衣服,參加完運動會後又集體以「質量問題」為名退貨退款。店主表示,自己的這個服裝鏈接被封了三個月,三個月都賣不了,損失8000元左右。店主稱她在學校官網看到學生們穿著自家店鋪的衣服,吊牌都沒有摘,而且退回來的衣服看到上面還有草。5月3日,話題「校...
勞動者之歌|邊巴卓噶:為3.6萬學員托起就業創業夢 - 天天要聞

勞動者之歌|邊巴卓噶:為3.6萬學員托起就業創業夢

邊巴卓噶在自己創辦的學校前(4月23日攝)。全國勞動模範、39歲的邊巴卓噶是西藏現代服務業技工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創辦學校那年,邊巴卓噶才20歲,她希望通過技能培訓,改變部分農村孩子沒技術、薪酬低、走不出大山、養不起家庭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