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朋友聊天,說到了「推門聽課」這件事。
因為關係比較好的緣故,朋友在我面前好一通吐槽,大致捋了一下,他對「推門聽課」的深惡痛絕,主要因為以下四方面原因——
其一,會擾亂正常的課堂教學。同事給我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老師們正在講台上繪聲繪色地講著課,突然教室門被推開,幾個校領導拎著小板凳魚貫而入,坐在教室後面聽起課來。好不容易熱起來的課堂氣氛瞬間冷場。
其次,聽課之後的點評經常讓老師覺得無所適從。有些領導本身沒有進過課堂,但是聽課之後,總要對老師做出評價,也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對老師橫加指責,把整節課批得體無髮膚,讓老師無所適從。
其三,相比普通老師,領導的電話要多得多,可是有的領導很不自覺,平常開會的時候,一而再再而三提醒老師把手機調到靜音狀態,可是聽課的時候,他們的手機總是不斷響起,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斷課堂。
其四,是因為他覺得平時的常態課,不是公開課,不可能做到公開課那般盡善盡美,看到有人聽課,免不了會緊張。
(圖轉網,如侵刪)
聽了朋友的話,我不由得啞然失笑。
首先,朋友所說的課堂中途進教室聽課的情況,在我教書二十多年的生涯中,從來都沒有見過。而且,如果真有人這樣來聽我的課,我絕對會把他轟出去。
其次,我們平素的聽課中,雖然也會對老師的教學做出評價,但是從我個人的經歷看,領導聽了我的課之後,更多的是提出建議,而不是完全否定。而且,現在大部分的領導,都是教學的行家裡手。
至於朋友說的第三點,我的確沒辦法反駁,因為這樣的事情,是真的發生過,但是這一點並不局限於領導,很多老師自己也是這樣的。
當然,對於他說的第四點,我百分之兩百不同意,原因很簡單——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公開課都或多或少存在表演性質,這樣的課,如果用於評比或者理念展示,的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真的沒多大作用。
因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經歷最多的還是常態課。只有常態的,才是真實的,一個學校老師的教學水準如何,還是要看常態課。
而且,在我個人的認知里,只有充滿缺憾的課,才是最有價值的課。
(圖轉網,如侵刪)
為此,我專門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對於「推門聽課」這件事,網上早就吵翻天了。
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總體來看,反對的佔上風,反對的意見跟朋友的說法大同小異(我甚至覺得,朋友之所以那麼抗拒,就是看了網上的有些說法)。
認真梳理了一下,支持「推門聽課」的意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觀點:校領導作為學校的管理者,管理教學工作本就是他們的分內之事,進教室聽課這件事,與其說是他們的權力,還不如說是他們的義務。如果他們不進教室聽課,就是最大的失職。
第二類觀點:課堂上,老師的關注焦點應該是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生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至於有沒有人聽課,並不在老師的考慮範圍之內。換言之,只要真正用心給學生上課,就會做好準備,就不會害怕被聽課。
第三類觀點:作為老師,從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課堂有缺陷在所難免,如果沒有人聽課,單憑我們自己,是很難發現問題的,被聽課之後,對別人的意見選擇性接受,就能夠有效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圖轉網,如侵刪)
仔細想來,「推門聽課」之所以會鬧到「天怒人怨」的地步,無非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聽課活動的組織有問題,二則是聽課後的評價方向出現了偏差。
在我的認知里,「推門聽課」並非洪水猛獸,關鍵在於何時推門,更在於怎麼聽。
雖然在我們的理想狀態中,有人聽課跟沒人聽課沒區別,但是如果真的像朋友所說的那樣,老師課講到一半的時候闖進去聽課,肯定會對教學造成影響。
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對老師和學生的不尊重,更是對教學本身的不尊重。
如果真的想要聽課,就應該提前給老師打聲招呼,在上課之前先進教室,如果一時興起想要聽課而且聽不完整節課,就應該乖乖站在教室外面聽。
當然,什麼時間打招呼,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個人覺得,如果是要聽最真實的課,課前十分鐘打招呼就夠了,畢竟一個真正負責任的老師,肯定會提前備好課,就算你不去聽課,他們也會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之所以依舊要打招呼,一方面是對老師勞動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和課堂的尊重。
(圖轉網,如侵刪)
家常課怎麼聽,從來都沒有定論,但是我想,作為聽課者,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聽課者應該熟悉教學內容。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不可能對每門課都了如指掌,但是在聽課之前,至少也應該先熟悉教材,知道老師這節課講的是什麼。
其次,聽課者也應該先「備課」。
這裡所說的「備課」,不同於老師的備課,但是我想,作為聽課者,在聽課的過程中,也應該對這節課有自己的教學思路,聽課的過程,也是思維碰撞的過程。
第三,聽課者應該做好自己的聽課筆記。
這些年,我聽過很多課,也見過很多的聽課老師,但是大部分聽課老師,都只是簡單地記錄授課老師的教學流程,這樣的聽課記錄,除了做資料之外,沒有絲毫價值。
聽課的時候,我們不妨也做一回學生,記錄下自己的反思和疑惑,對自己也是一種促進,聽課者更應該如此。
尤其是聽其他學科的課時,更應該如此。
至於提前把手機調成靜音狀態這些小事,應該不屬於聽課的範疇,而是最基本的社會知識,自然也就不用贅述了。
(圖轉網,如侵刪)
聽課之後如何評價,則是一個需要區別對待的問題——
聽了年輕教師的課,聽課者應該把精力放在鼓勵和指引上,畢竟除了少數天賦極高的人之外,大部分年輕老師的課是有缺陷,我們既要讓他們看到不足,也要讓他們看到希望和方向。
聽了老教師的課,聽課者應該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疑惑上,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中,尋找最好的教學策略,對於聽課者和授課者,都有著極大促進作用。
聽了骨幹教師的課,聽課者應該「吹毛求疵」一點,多批評少奉承,因為骨幹教師大多都是學校教學的引領者,只有他們逐漸趨於完美,才能更好地引領其他老師。
當然,無論是哪種老師的課,在評價討論之前,我們首先應該聽聽授課老師自己的意見,知道他們的教學意圖,順著授課老師的思路思考之後,再給出自己的評價和建議。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求全責備,對年輕教師更是如此。
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就盲目評價,純粹是對彼此時間的浪費。
在我的認知里,評課這件事,對評價者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當然,作為被聽課者,也應該明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對各種批評和評價選擇性地接受,從而改進自己後續的課堂教學。
(圖轉網,如侵刪)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喜歡別人來聽我的課,哪節課都可以那種。
不過,我也有我的要求——
第一,一定要提前進教室,不要等我課講了一半才闖進來。至於要不要提前跟我打招呼,我倒是不怎麼在乎。
第二,課後一定要跟我交流,就算不是本學科的老師也是如此,因為我總覺得,非本學科的老師,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上,能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第三,交流的時候,請不要說我的優點,更不要拿著放大鏡找我的優點,因為我自己幾斤幾兩,我比誰都清楚,我最想聽到的是那些我自己看不到的東西,而這,就是我的不足。相比所謂的面子,我更看重自己課堂的里子。
(原創不易,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