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再現】
我問一位下棋的高手,一般情況下,什麼樣的人會贏棋呢?
高手說,看得遠的人。高手說,看不遠的人,看到的只是眼前的這步棋,而看得遠的人,不僅能看到眼前的棋局,而且還能同時看到後面的幾步棋甚至看得更遠。贏棋的人,往往就是這後一種人。
請根據閱讀後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立意自定。(2)不得抄襲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材料分析】
通過閱讀上面的材料,根據抓關鍵句子的方法,我們可以知道高手贏棋的關鍵就是「看得遠」。
(1)高手顧大局,謀大勢,不以一子一地為重,以最終贏棋為目標;低手寸土必爭,結果辛辛苦苦屢犯錯誤,以失敗告終。「看得遠」就是這則材料的「題眼」,也就是我們寫作的「文眼」和寫作的「主旨」。根據這個主旨我們可以圍繞著它去選擇材料,構思作文了。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命題:《著眼長遠》《看得越遠,走的越高》《長遠的目光》《贏》《學會看得遠》。
(2)進一步引申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看得遠的人應該是有計劃有目標的。人生就好像一隻箭,而目標就好像箭靶,如果連箭靶都找不到,那整天拉弓搭箭有什麼用?所謂的高人,能夠預見事情的走向和發展方向,他們,常常能在紛雜的社會生活中脫穎而出。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命題:《目標是走向成功的階梯》《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吧》《定合適目標,做成功自己》。
(3)還可以繼續引申,把下棋比作人生:人生如棋,在人生的歷程中,你又能看到未來的多少不呢?看得遠的人,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穩步無虞,步步精彩,處處輝煌。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命題:《人生如棋,看得遠才能走得遠》《格局》《眼界》《築就生活中的千里眼》。
【優秀例文欣賞】
目光長遠,方能決勝千里
郝艷芬
有時,成功不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目光長遠。目光長遠才不會只顧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更遠大的將來。
有人向下棋的高手請教:「什麼樣的人會贏棋呢?」高手說,看得遠的人。看不遠的人,看到的只是眼前的這步棋,而看得遠的人,不僅能看到眼前的棋局,而且還能同時看到後面的幾步棋,甚至看得更遠,贏棋的人,往往就是這後一種人。是啊,贏棋的人,就是目光長遠的人,目光長遠的人,方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想當初,呂不韋身無一官半職,只是一個商人,而他搖身一變成為秦國的丞相,都源於他那筆著名的買賣。
當時嬴政的父親異人在趙國只是個質子,不受重視,異常落魄。可是呂不韋目光獨到而長遠,一眼認定這個秦國的質子奇貨可居,不可多得。後來,呂不韋以重金資助異人回國登上太子寶座,即位後,成為秦莊襄王,呂不韋被封為相國。事實證明呂不韋的目光是長遠的、正確的。庄襄王死後,嬴政年幼,尊稱呂不韋為「仲父」,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
是啊,目光長遠,方能決勝千里。呂不韋正是目光長遠,長期謀劃,逐步實施,最終成為在我國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人物。
楚漢戰爭時期,項羽戰敗,被劉邦追到烏江岸邊,看到大勢已去,準備自刎。此時,烏江亭長已經把船停靠在岸邊等候項羽,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土地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夠稱王的。希望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沒有什麼辦法渡江。而項羽卻說:上天既然要滅亡我,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況且我有何臉面見江東父老。說罷就自殺身亡了。
可惜,項羽一代霸王,面對眼前的敗局,只看到眼前不利的局面,沒有遠大的目光,缺少長遠謀劃,更缺少捲土重來的勇氣和信心。試想一下,項羽只要渡過烏江,據有數十萬之眾的江東,休養生息,捲土重來,到那時,天下落入誰手,還真的難說。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目光長遠,從長計議,方能決勝千里,像項羽這樣目光短淺終是不行的。
目光長遠,放眼未來
孫思雨
成功的關鍵在於你是否將目光放到了未來,這就好比下一盤棋,看得不遠的人,看到的只是眼前的這步棋;而看得遠的人,不僅能夠看到眼前的棋局,而且還能夠同時看到後面的幾步棋,甚至看得更遠。贏棋的人,往往就是後一種人。
美國赫赫有名的投資大王——亨利,就是一位目光長遠的人。在上個世紀,亨利還只是一家普通投資公司的小員工,在別人紛紛投資火車、飛機時,沒有跟投,而是執著地選擇投資環境保護。他的老闆雖然大發雷霆,但是還是選擇相信他。後來,當火車遍地跑,火車滿天飛的時候,突如其來的一場酸雨,把人們澆醒了。當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紛紛投資環境保護的時候,由於亨利未雨綢繆,目光長遠,他所在的公司一舉成為世界企業。
正是因為亨利面對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提前思考,長遠謀劃,才使他成為上個世紀著名的投資家和知名的企業家。
一位裁縫在吸煙時不小心將一條高檔裙子燒了一個窟窿,致使其成了廢品。面對自己的失誤造成的損失,他想著怎樣才能減少這種損失呢?這位裁縫並沒有扔掉這條帶有窟窿的裙子,而是在裙子四周剪了許多窟窿,並精心飾以金邊,然後,將其取名為「金邊鳳尾裙」。這位裁縫根據當時服裝的流行趨勢,眼光長遠,採用靈活的方式,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不但賣了好價錢,還一傳十,十傳百,不少女士上門求購,生意十分紅火。
當面臨突如其來的失誤、困惑時,開動腦筋,著眼長遠,放眼未來,一定能夠打開一片嶄新的天地。
所以,我們要做到目光長遠,放眼未來,在別人還在糾結高中階段選擇哪三科的時候,我們就應考慮選擇的這些科目適合大學的什麼專業甚至將來的工作崗位了。
把目光放長遠些
佚名
孔子有一個學生因為救了一個落水的孩子,而接受了小孩父親為表感謝而送他的一頭牛,眾人都批評他貪心,孔子卻讚揚了他;另一個學生在其他國家贖了一個魯國奴隸回國後,沒有向政府報賬,眾人都讚揚他品格高尚,孔子卻批評了他。
對於這個故事,我認為孔子的做法不無道理。救了人後接受報酬的那個學生,短時間內遭到大家的批評,但從長遠來看,這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贖了人後卻不報賬的學生,短時間內得到大家表揚,但從長遠來看,這樣反而會導致人們不敢輕易救人。因此,在面對各種選擇的時候,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必須把目光放長遠些,考慮的更周全些。
把目光放長遠些,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春秋時期,范蠡是越王勾踐的主要謀臣。他為勾踐出謀劃策,幫助他滅掉了吳國,使越國稱霸中原。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與處安」,為了避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他主動功成身退,棄官經商,並改名換姓為陶朱公。正是因為范蠡有長遠的目光,才得以善終,還在商業界做出了一番成就。
沒有把目光放長遠,會導致不可預料的後果。
中國古代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他自幼聰明過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但他的父親只是帶著他到處拜訪鄉人,謀取眼前的利益,沒有意識到要好好栽培仲永,結果方仲永在長大後失去了年少時過人的才能,從天才變成了平常人。就是因為他的父親缺少長遠的目光,沒有給仲永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機會,導致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不幸結局。只顧眼前利益,只能得到蠅頭小利;目光長遠,方能笑到最後,摘取勝利的果實。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因此不管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我們都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些,顧全大局,長遠謀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贏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