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樑中學舊址
馬 仲 民/文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我自從1976年7月從寧夏大學化學系畢業,分配到上樑中學任教開始,至今已過43年。雖然在上樑中學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但上樑中學是我35年教學生涯的第一站,是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起點。
在這裡我開始了教學生涯的起點,在教學相長中收穫了學生的情誼和尊重;
在這裡我初次走出大學校門後,在互幫互敬中收穫了同事的友誼和教學經驗;
在這裡我完成了人生大事,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回憶起在上樑中學短暫的三年教學生涯,諸多往事歷歷在目,至今令人難以忘懷。我能清晰地記起走過的每一道梁、帶過的每一個班、共事過的每一個老師、幫助過我的每一任校長。這些天,每每憶起當年往事,諸多細節湧上心頭,令我輾轉反側、夜不能眠;對往事和故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一、初到上樑中學
我畢業回到隆德後,在家裡等待文教局的分配。那時候的政策是由哪裡來的畢業後原則上回到那裡去。大概在八月二十號左右接到通知,我被分配到上樑中學任教。接到通知後又是高興又犯愁,高興的是從此以後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了;犯愁的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同學有的分到沙塘中學,有的分到神林中學等川道學校。而我卻分到了山區。從縣城到上樑中學我從來沒有去過,不知遠不遠,路好走不好走?怎麼走?幸好打聽到和我一個生產隊的柳秀珍老師在上樑小學任教,便找到她了解相關情況。柳老師介紹上樑中學和小學在一塊兒,於是約好和她一塊兒去學校報到,她正好可以做我的嚮導。
大約是八月二十七、八號,我和柳老師於當日下午從縣城出發,步行前往上樑中學。我當時行裝很簡單,只是背了一個黃挎包,裡面裝著幾本書,就這樣輕裝上路了。據柳老師介紹從縣城去上樑中學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翻過紅旗的山樑從羅家峽穿峽而過,中途翻三座大山才能到達;但這條路實在不太好走,因峽谷幽深幾乎沒人走。另一條路是沿隆庄公路走到聚馬岔梁,再沿山路向西行走;這條路相對好走,但路程較遠。在柳老師建議下我們便選擇了走大路。
從縣城到聚馬岔梁大概走了快兩個小時,到樑上稍微休息了一會兒,便沿著開在半山腰的土公路,繞過幾個大彎翻過吊溝梁來到化石灣。我問柳老師快到了沒有,柳老師說還有一段路程,這時我們已經走得又渴又累,實在走不動了。幸虧柳老師對新化比較熟悉,在她的引導下我們來到新化小學馬校長這裡。在馬校長這裡吃過晚飯天色已不早,我們便留宿新化小學一晚。第二天起床洗臉後又起程前行,在九、十點鐘左右終於順利到達上樑中學。
先到柳老師房裡短暫休息後,我便找到馬校長房間報到。和馬校長簡短交談後方知銀川的許老師、梁老師還有湖南的余老師還未到校,同時大致了解了學校的一些情況及任課教師情況。馬校長帶我瀏覽了上樑中學的校容校貌。
教學區有兩棟教室座落在校園西側一大塊平地上。兩棟共四個教室.高大整齊,青磚白牆深藍色油漆的大玻璃窗,採光很好。只是課桌課凳比較陳舊,但擺放整齊。這塊平地上還有籃球場,單杠等幾樣簡單的體育器材。從西面教學區順坡而上來到東面教師宿舍區。東面由兩大塊梯形平地組成,依山的一塊新建了一排教師宿舍;在地勢較低的另一塊平地上是最早修建的一排宿舍和兩棟土木結構人字梁教室。既有教師宿舍又有學生宿舍。總體印象是校園不大,但乾淨整齊,空氣清新,背靠大山。
中午到伙房吃飯,伙房在校園東梯形平地第二排宿舍最東面。當時一塊兒吃飯的有馬校長、王文舉老師、劉萬吉老師、總務處李老師,還有柳老師等人。吃的第一頓飯是伙房趙師傅炒的洋芋菜和每人一個大饅頭。洋芋菜清香可口,饅頭蒸得潔白鬆軟,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飯後管總務的李老師給我分配了宿舍,在東面梯形平地的第二排宿舍。宿舍是一間不到十平米的房子,右手挨的是李映楠老師的宿舍,左手是活動室,過去是女生宿舍、男生宿舍。房間只有一張床板、一個辦公桌。打掃完房間後第二天回到家裡用自行車帶上簡單的鋪蓋、洗臉盆、毛巾等日常用品,又經由聚馬岔梁原路來到學校,正式開始上班。
1976年是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開學後的九月九日從北京傳來噩耗,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了。當即學校全體師生積極行動起來,書寫大幅標語、輓聯,扎花圈、做白色紙花,組織學生到公社參加悼念活動。
當年十月份以華國鋒同志為首的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學校又是一次大的行動。書寫大幅標語口號的任務落到李映楠老師和我的頭上。李老師用毛筆書寫仿宋體標語口號特別拿手,字寫得又好又快。我向他學習,先用白粉筆勾畫出字的大框架粗線條,然後用墨描黑才寫上去的。學校還分配讓我作為學校代表,在公社組織的聲討批判「四人幫」的大會上發言。來到學校經歷了這兩次大型政治活動後,學校的一切工作才慢慢趨於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