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割還是不割?這是一個好問題!

暑假到來,各大醫院的小兒泌尿外科門診迎來了一波諮詢小高峰。每年假期,「孩子的包皮到底要不要割?」成了困擾不少家長的問題,相關的諮詢量和手術預約量隨之激增。

面對這股「割包皮」熱,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泌尿外科副主任王德娟主任醫師特別提醒廣大家長:並非所有孩子的包皮問題都需要手術干預!是否選擇「動刀」,必須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由專業醫生進行科學評估,切勿盲目跟風。

·

不是所有包皮都必須手術

包皮,是男寶寶出生時就有的「天然防護網」,在嬰幼兒時期,它像小盾牌一樣保護著嬌嫩的龜頭。不過,有些孩子可能面臨包莖和包皮過長的問題:

(1)包莖的兩種情況

· 生理性包莖:男童出生後,包皮與龜頭緊密相連,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大多數男童在3-4歲後,包皮會逐漸退縮,龜頭會慢慢露出來。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的發育過程。

· 病理性包莖:有些孩子的包皮口過小,像「緊箍咒」一樣箍住龜頭,無法上翻露出尿道口和龜頭。這會導致排尿困難、包皮紅腫、疼痛等問題。

(2)包皮過長

包皮過長,是指包皮雖然能上翻露出龜頭,但覆蓋住尿道口,且平時覆蓋狀態下不易保持清潔,容易藏污納垢。長此以往,包皮垢的堆積引發反覆的包皮龜頭炎。

何時該考慮手術?關鍵看這些信號

王德娟強調,手術是侵入性治療手段,決策需謹慎。但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則建議優先考慮手術治療:

· 炎症反覆「敲門」:包皮龜頭炎一年多次發作。反覆炎症刺激會導致局部瘢痕形成,甚至形成病理性包莖,需儘早就醫評估。

· 排尿遇「堵」:因包莖導致排尿費力,尿線細、尿分叉,甚至出現膀胱輸尿管反流。

· 緊急情況:包皮嵌頓!這是急症!當包皮被強行上翻後卡在龜頭冠狀溝處無法複位,會引起包皮腫脹,必須立即就醫處理。

· 特殊病變:如包皮上有新生物、發現為隱匿性陰莖或伴有尿道下裂等先天畸形(需住院手術治療)。

手術年齡有講究

· 3~5歲及以上:這是目前比較推薦的手術年齡段。孩子在這個階段通常能較好地理解並配合手術及術後護理,對疼痛的耐受性相對增強,家長溝通和護理也更容易。手術對孩子心理發育的影響相對較小。

· 3歲以下:並非絕對禁忌!如果存在嚴重包莖、反覆感染等或伴真性隱匿性陰莖,經專業醫生評估後,可能建議提前手術。

手術方式:安全高效的「環切術」

利用特製包皮吻合器一次性完成包皮切割與縫合,手術時間短(通常僅需10-15分鐘)出血少,切口整齊美觀,術後恢復相對較快(約2周左右),且多數情況下可實現「門診日間手術」,當天完成手術,觀察後當天即可回家,適合大多數患兒。

術後護理:細心呵護是關鍵

王德娟說,手術順利只是第一步,術後護理同樣至關重要。家長需注意以下幾點:

· 嚴防出血:密切觀察傷口包紮處。若出現滲血不斷甚至滴血,需立即返院處理。

· 術後鎮痛:術中局麻消退後會出現疼痛,可定時口服非甾體鎮痛葯,或傷口外圍皮膚局部塗抹利寧膠漿或類似藥物鎮痛。

· 保持清潔乾燥:術後按醫囑返院去除包紮並換藥。術後每次排尿後可使用安多福等消毒液清潔傷口,避免感染。

· 限制活動:術後1-2周內應避免奔跑、游泳等劇烈運動,防止敷料脫落或傷口出血。

· 排尿觀察:術後首次排尿應在醫院完成,確保排尿通暢。如敷料被尿液污染,可繼續觀察,無需立即返院;若大面積污染或影響排尿,則需聯繫醫生。

· 健康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心理支持不可少:術後疼痛或不適可能讓孩子哭鬧、煩躁。家長需耐心安撫,可通過講故事、看動畫片、玩玩具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給予充分的關愛和情感支持。

割包皮並非「隨心所欲」,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科學決策。如果您正在為孩子是否需要手術而猶豫不決,明智的做法是及時帶孩子面診專業醫生,通過詳細檢查和評估,為孩子選擇安全、合適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畢竟,關於孩子健康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小問題!

文|記者 劉穎穎 通訊員 張翼飛 陳子瀅 劉山青 簡文楊圖|ai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