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如果你自私自戀、嫉妒心強、不愛自我反省,那你可能是「npd」(自戀型人格障礙);如果你喜歡獨來獨往、愛逃避問題、對親密關係持悲觀態度,那你可能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近兩年,網上關於心理分析的短視頻越來越多,npd、雙向情感障礙等不少冷門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礙出現在大眾視野。心理類內容增多,與當下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關,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自身心理健康,這本是一種積極的現象。但是要看到,許多博主並不具備心理諮詢相關資質,他們以「xx障礙的8個常見表現」「5分鐘確診xx心理疾病」等標題引流,抓取一些淺層化的行為特徵,就草率地給網友下了診斷,讓人「刷手機10分鐘,確診一身病」。必須明確這類內容不屬於心理診斷或醫學科普,更多類似於一種娛樂測試。
事實上,心理疾病的確診需要經過嚴密的醫學評估,患者所經歷的痛苦也遠不是幾句話就能描述清楚。將心理診斷和疾病簡單化、娛樂化,不利於人們正確認識心理問題,甚至可能出現對心理狀況的誇大或輕視。比如,大多數人都可能由於各種原因出現暫時性的情緒異常,這類心理問題屬於正常現象,經過自我調節或心理諮詢大多可以緩解;但心理疾病則會引髮長期、嚴重的軀體反應,必須進行系統治療。不論是濫用和污名化抑鬱症概念,將其等同於「矯情、脆弱」,導致真正的患者不被重視,加重病情;還是將自己或身邊人動輒套進「人格障礙」的模板,將不良情緒誇大為「精神問題」,引發過度反應,都有悖於關注心理健康的初衷。
因此,對網上泛濫的號稱「心理診斷」的偽科學內容,網友不要入戲太深。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當前互聯網需要更多專業的心理學內容生產和普及,社會需要更健全的心理服務體系,在人們正確認識心理問題之後,還能尋求到專業、可及的幫助。(尋彧)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