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全網都在關注一個事情,那就是小米su7到底要賣多少錢?作為小米的第一款汽車,也是雷軍最後一次創業,自然是引起了全網關注。
在小米su7的發布會上,雷軍介紹了很多個第一,可是卻沒有提到價格,可以說是吊足了全網的胃口。
其實從現在如此大的關注度來看,雷軍造車就註定會成功了。其實雷軍說過,小米造車的秘訣就是有錢。他說如今的小米已經不是當年的小米,當年不過就是幾個人幾條槍。
雷軍也說了,小米已經為小米汽車準備了100億美元。小米目前賬上躺著上千億港幣的現金。小米的手機業務如今也是非常穩定,每年都可以貢獻穩定的利潤。手機業務正好可以輸血小米汽車。
記得當時許家印當時造車,也說恆大造車的優勢就是有錢。許家印在恆大汽車發布上還說了恆大造車的15字秘訣,至今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許家印當時說,恆大造車的套路就是「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可是最終許家印被捉了。
那麼為何許家印跟雷軍都是跨界造車,如今兩個人命運會完全不一樣呢?許家印如今是被捉了,而雷軍如今卻將收穫成功。
許家印失敗,關鍵就是他的出發點就有問題。許家印造車就是為了圈錢,從來不是為了真正造好車。其實要造好一台車,從來不簡單,並不是有錢就可以的。
恆大在汽車上砸下了400多億。可是這些錢有多少真正用在研發上面,其中200多億被恆大砸到外國去購買各種的上下游公司,這些公司到底買得值不值,有沒有其他關聯的情況,其實也只有許家印自己知道。
說白了,真正核心的,真正領先的技術,哪怕你願意出高價,其他人也未必就願意賣給你。這個套路是個小孩子都懂。許家印也肯定知道,可是他還這麼干,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許家印搞汽車,除了上市圈錢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那就是圈地。許家印那個好朋友世界銅王套路就是如此。
接著蓋廠的套路,要求各地給他們配套住宅用地,然後再拿地去抵押,或者蓋樓賣錢套現。恆大汽車其實也是如此。另外許家印之前還把恆大汽車注入恆大健康,一度市值超過了6000億港幣。
許家印如果真的砸幾百億去好好造車,絕對是可以成功的,可是這個事情卻是急不得,畢竟技術需要時間去沉澱跟研發。
比亞迪也是用了20多年才成功的。理想汽車從成立到盈利,也是走過了七八年。許家印卻企圖用幾年的時間就做到世界第一。
因為他的地產業務窟窿太大了,他已經沒有時間去等了。他著急的心態,最終導致造車的失敗。雷軍則不一樣,哪怕小米第一款車失敗了,可是沉澱下來的技術,卻都沒有浪費。小米還可以技術調整自己的產品思路,推出第二款、第三款車。
只要你把技術打通,然後把造車平台搭建好,那麼剩下的時間就是順理成章了。小米su7可能不會成功,但是雷軍這個造車思路卻一定成功。
現在來看,中國汽車格局基本也是大勢已定了。未來在中低端市場,至少半壁江山是比亞迪的。他們今年的銷量已經超過了302萬了。另外長城、吉利、廣汽可以拿走另外一小部分的市場。
在中高端方面,理想、小米、華為、蔚來、小鵬、比亞迪則是群雄並起。其他的二三線品牌基本上已經沒有機會了。造車這個事情,一個是技術上的沉澱,另外一個就是生產規模。
當你的技術領先,你的銷量上去之後,你的生產規模更大,生產成本就更低,那麼優勢就更大。比亞迪如今就是如此。2023年又來了一波降價,可是他們降價之後,依然可以保持盈利。
這兩年新的品牌基本上已經很難拿到融資了,因為大家都知道,新興的品牌要成功已經非常難了。現在除非就是跟小米一樣,自有資金可以支持的。
其實看到其他品牌的成功,許家印真的應該反思一下,當時他如果不把幾百億自己去造車,而是用來投資其他新勢力品牌,說不定如今股權就翻了好幾倍,那麼這筆錢就可以用來拯救恆大地產了。可惜許家印自己又錯失了最後一個機會。如今他被捉了,真的也是一點都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