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流量」「網紅」,這屆車展何以成功?

新華社

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目前降下帷幕。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上海車展,顯得有些特別。熱搜不多,網紅減少,平靜中卻吸引了超過百萬人次的海內外觀眾觀展。

被稱為目前全球頂級車展之一,少了些往年的喧囂和熱鬧,上海車展何以反而辦得很成功?

01

許多人說,這屆車展回歸了「車」本身,車展正在「返璞歸真」。

說今年的上海車展「冷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習慣了之前一些車展的喧囂。今年的上海車展,炒作表演明顯少了,網路熱搜也少了,新技術和新產品更多了,觀展人數也更多了。

上海,2025年5月1日,參觀者在觀看奧迪汽車展台。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數據會說話:此屆上海車展,有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家車企參加,帶來163台新車首秀,比上一屆還多近十台;接待海內外觀眾101萬人次,比上一屆多近10萬;本屆車展的發布會達193場,比上一屆多43場。據不完全統計,本屆車展的海外觀眾達6.3萬人次,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傳統全球車展式微。底特律車展,參展商數量直接腰斬;法蘭克福車展,因難以為繼被迫遷址慕尼黑後,仍難挽頹勢;日內瓦車展,已被正式取消。

放在這樣的背景下觀察,上海車展不僅說不上冷,甚至稱得上全球最熱。如此逆勢上揚,更顯難能可貴。

02

車展業大勢不好,上海車展為何能做到獨樹一幟?

首先是品牌效應明顯,吸引了行業新技術參展。

這屆車展上,索尼、英特爾、杜比實驗室3M等一大批知名企業,都攜帶先進技術和最新成果參展。有近50家國內外知名科技、半導體和晶元企業是首次亮相上海車展。中國廣闊的消費市場,對這些企業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

展會上,奇瑞的雙足機器人Mornine(墨茵)、小鵬汽車的飛行汽車「陸地航母」、中國一汽的分體式飛行汽車紅旗「天輦1號」、廣汽高域的多旋翼飛行汽車等,吸引了眾多觀眾,展示了汽車行業智能化變革的新路徑。

上海,2025年5月1日,參觀者走在大眾汽車展台上。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其次是擴展參展邊界,擴大展覽成效。

比如,這屆車展內容從汽車擴展到消費,並首次延至五一假期,助力中國汽車市場持續升級;首次與文旅商體展聯動,設立「車展專享消費券」,引來領券下單二次消費超過百萬元,共同助推車展期間的城市消費。

再次是創新辦展模式,推動融合借鑒。

比如,在布展上,賓利的斜對面是英特爾,蓮花跑車長城汽車「隔壁」……不同國家、不同價位、不同「血統」的整車、汽車供應鏈和科技企業,相互做起「鄰居」,有利於產業鏈和行業內企業相互借鑒。

有了這些創新探索,上海車展不靠炒作,反而吸引了廣大車迷熱切關注,網民直呼:這才是回歸車展的本位。

03

上海車展「全球最熱」,還在於它不只是一個車展,而更像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可以觀察全球汽車領域最新的技術、發展的潮流和未來的趨勢。

在人工智慧時代,汽車不再只是汽車,而是智能產業的集合。在路上行駛,汽車是智能汽車;飛起來,就是飛行汽車、低空產業;立起來,就是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智能汽車產業,正在成為聚合型的智能產業。

看清了這種潮流和趨勢的企業,紛紛發力佔領行業先機,這正是造車的為啥會紛紛造「人」、造「機」。

上海,2025年4月26日,參觀者在小鵬G6展車內體驗車載智能系統。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得益於智能產業在技術底層上的相通性,中國汽車工業正在醞釀著蝶變。長三角、珠三角,正在形成一個個成熟的汽車「生態圈」,帶動一大波零部件產業共同發展。

隨著供應鏈成本逐步降至可商業化水平,機器人還可以進入汽車工廠做整車製造各項工作,在車企和行業內部形成商業閉環。

行業人士預測,今天的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跟十年前新能源汽車剛剛起步一樣,會在新的十年里快速成長。未來的車展,將不僅僅是汽車,會有更多科技、更多具身智能參展,科技才是車展的核心。

從這個意義來說,上海車展等中國車展,前途無限。因為,中國科技,前景無限;中國市場,前景無限;中國機會,前景無限。

記者:周蕊、王鶴

原標題:千筆樓|少了「流量」「網紅」,這屆車展何以成功?

原稿點擊:少了「流量」「網紅」,這屆車展何以成功?-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