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了朋友1.5T的渦輪車,300公里的路程,徹底改變了我對自然吸氣與渦輪增壓車型的看法。上了高速,自吸與渦輪的差距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得不說,對於家用車,選自然吸氣還是渦輪增壓,很有講究。
這裡聊聊幾點不一樣的用車感受,或許爭議挺大,但都是過來人的真心話,對於那些拿不定主意是買渦輪還是自吸的朋友,不妨先聽聽這些肺腑之言。
首先,自吸與渦輪之間的差距,5年後算算賬,發現差距很明顯。
其實,早些年,那時候普遍都是自然吸氣的車型,排量也不大,家用車,大部分都在1.8L以下。影響比較深刻的便是豐田的卡羅拉,當時1.5L排量,加92號汽油,平均百公里油耗在5-6.5升左右,那時候92號汽油6塊多一升,1公里油費4角多,一年跑1.5萬公里,油費大約6000塊,這樣的油耗都快比上今天的混動車型了。
但是渦輪增壓車型就不一樣了,當渦輪介入後,進氣量增加,自然油耗也隨著增高,同樣都是1.5排量的兩款車型,1.5T渦輪增壓車型平均油耗都會比自然吸氣車型高1-2升的樣子,不僅如此,大部分渦輪增壓車型,因為發動機技術的要求,普遍要加95號汽油,這樣算算賬,差距就出來了。
假設每年行駛1.5萬公里,同樣都是1.5排量,自然吸氣車型百公里油耗算5.5升,按7.5元/升的油價來算,一年的總油費約6187元。
渦輪增壓車型,平均百公里油耗算7.5升,加95號汽油,按8元一升來算,同樣行駛1.5萬公里,一年的油費約9000元。渦輪車型一年油費比自吸車多花了近3000元,油費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保養、維修方面,渦輪車型與自然吸氣車型,差距依然明顯。
以1.5L排量的卡羅拉與1.5T思域為例,常規小保養,換機油和機油濾芯,兩車大同小異,五六百就可以搞定,但如果是排量較高的一些車型,渦輪車對機油以及相應的零部件要求都較高,這也會增加養車成本。
但真正的差距是隨著用車年限越來越長,零部件維修和更換周期不一樣,簡單來說,渦輪增壓車型,本身車輛結構、發動機技術都比自然吸氣車型複雜,越複雜的機械結構,故障率相對也會偏高。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基本上不會有大問題的。這一點不可否認,如今渦輪技術確實越來越成熟了,但是,渦輪增壓工作負荷較大,溫度較高,工作環境遠比自吸車型惡劣,隨著車齡增加,車輛故障率也隨之水漲船高。從整車穩定性來說,渦輪車型與自然吸氣車型仍然存在差距,且這個差距並不是通過技術就能徹底改變的。
再來聊聊動力和駕駛感受,一個開起來自信滿滿,一個開起來會讓你「抓狂」。
還是以1.5L排量的卡羅拉與1.5T的思域為例,卡羅拉發動機的最大功率為90KW,擁有121匹馬力,峰值扭矩為148N·m,而1.5T的思域,最大功率為134KW,擁有182匹馬力,峰值扭矩為240N·m。
僅僅對比動力參數,兩種車型的差距就很明顯了,從實際駕駛中來說,自吸車型,動力輸出平穩,線性感很強,也因此,有時候開自吸車,明明踩下了加油踏板,但動力卻總是慢半拍,在市區開車,這種感覺還不明顯,但上了高速後,動力的差距立馬就出來了。
渦輪增壓,隨著發動機轉速升高後,渦輪開始介入,發動機功率升高,此時一腳油門踩下去,推背感隨之而來,不管是在高速路上還是紅綠燈起步,只要捨得給油,超車還是跟車都很輕鬆。
開自然吸氣車型的人,最苦惱的就是這樣一個場景:高速路上限速120,可前車只開到100千米/小時,實在看不下去了,趕緊抓住機會超車,可沒想到當你剛超過前車一點點,這時候對方也跟著加速,儘管自己都快地板油了,也只能與對方並排行駛,怎麼也超不過,那一刻,才體會到渦輪的優勢。
經常跑高速,渦輪車總能給你帶來更多自信,駕駛也更有樂趣,在甚至在關鍵時候還能幫助緊急避險。
但話又說回來,渦輪車型強勁的動力背後是高油耗,自然在用車成本方面,也遠高於自然吸氣車型。所以說,還是要根據自己喜好以及用車場景來選擇。
如果追求動力和操控性能,那渦輪車型就很符合你的胃口,如果在意油耗、用車成本,大多數時間在市區用車,那自然吸氣車型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