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最近幾年,真的是熱點話題:
因為不管是銷量數據的暴漲,還是某些品牌因為電池問題頻上熱搜,都讓人感慨「電車時代」已經來了。
可是,熱度之外,也有不少車主在網上吐槽:「沒選對車,後悔到腸子青了!」
作為一名曾經踩過坑的車主,我也深有同感——因為電車真的和油車不同,亂選往往會吃虧。
所以,如果再買一次新能源車,我發誓一定要滿足這3個條件:不是苛刻,是經驗教訓!
第一個教訓,就是盡量買鐵鋰電池的電車。
起初,我也認為三元鋰電池更厲害——續航長,耐低溫,看起來技術更先進。
說白了,誰不想自己的車跑得更遠呢?
但實際用下來,才發現鐵鋰電池才是真正讓人「久開久爽」。
一方面,鐵鋰電池的壽命更長。
說到底,你開個6-7年後,鐵鋰電池的衰減問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三元鋰電池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它的循環壽命只有鐵鋰的一半左右。
用個4-5年後,續航就會明顯縮水——哪怕車子還不錯,但電池不給力就會很讓人糟心。
另一方面,鐵鋰電池的可用續航更真實。
比如標稱600公里的續航,鐵鋰電池基本能用足這600公里;
而三元鋰電池就不同了,車主手冊會提醒你:別每次充滿,維持在90%比較好。
意思就是,你的真實續航往往會打個9折,看著數字多,其實用起來差不多。
當然,強行充滿也不是不行,但長期這麼搞,三元鋰電池的續航衰減會快很多,甚至增加安全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鐵鋰電池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更高,更不容易出現熱失控的風險。
也就是說,萬一出了車禍,鐵鋰電池能給你更多時間逃生。
所以,如果再選一次電車,我絕對會優先考慮鐵鋰電池,因為綜合屬性好多了。
第二個教訓,就是不盲目買插混/增程車了。
說白了,「可油可電」只是理論上的美好,實際上看,真的很坑爹。
因為拋開日常的通勤來看,你還是會遇到很多突發情況。
此時,你往往會就很糾結:
用油吧,心裡彆扭——買了電車卻在燒油,感覺虧了;
用電吧,又覺得半路去充電太不合時宜,太浪費時間。
無論左轉還是向右,都讓人覺得不爽!
另一方面,就算你能捨得用油,體驗也很糟心。
以增程車為例,有電的時候還算可以。
但當電池電量耗盡、發動機需要「獨挑大樑」時,問題就來了:
不僅油耗直逼8升——噪音和和震動還像拖拉機似的,根本受不了。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些車毫無充電體驗可言。
別人純電車100度的大電池,都只要20-30分鐘就能充好電。
結果你幾十度的小電池,居然要折騰近一個小時,效率不是一點點低。
考慮到這些情況,還不如直接買純電來得痛快。
因為反正都是要充電,不如買電池更大的,充電速度更快的車,豈不是更舒服嗎?
第三個教訓,盡量買純電續航超700的車型
這一點,可以說是很多車主的切身之痛。
表面上看,500公里的純電車聽起來夠用,但真跑起來,你會發現根本撐不住。
一方面,理論續航和實際續航的差距真的讓人崩潰。
冬天一來,低溫直接把續航腰斬;夏天開空調,又掉一截。
再加上紅綠燈、堵車、臨時接送朋友這些情況,你的「500公里」很可能縮水到300公里甚至更少。
就這個數據,頂什麼用呢?
另一方面,長續航帶來的冗餘讓人安心。
比如冬天電耗突增,700公里續航至少還能剩下400公里左右,這個表現已經接近燃油車了。
不用頻繁算計每一段路程,也不用擔心半路電量告急,開車的焦慮感會小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長續航的車型,跑高速也會很爽。
爽的倒不是一口氣能跑更多的公里數,而是充電體驗會更佳。
因為電車的最佳效率區間在20-80%,也就是說中間60%是充得最快的。
按照這個數據,但凡你能找到超充樁,12分鐘就能補充400公里的續航了,真的很給力。
跑個300-400公里,然後充15分鐘電,豈不是完美嗎?
總而言之,買電車就像談戀愛,遇到錯的才懂什麼是對的。
繞過了三元鋰、續航、增程這些坑,這一次,我的經驗就是:選車絕不能「圖一時痛快」!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別再重蹈覆轍。
畢竟,電車好不好,開了才知道,真的不能憑自己的感覺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