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比亞迪上下游的正常博弈,為何變成群起攻之的商戰髒水

近日,比亞迪建議供應商降價的郵件引發了軒然大波。

過去幾天,各個行業的有識之士拿特斯拉作正面案例,對比亞迪領銜的本土車企展開了瘋狂的抨擊。

只要有道理,批評當然沒問題,那麼,他們的批評到底符不符合邏輯呢?

逃不開的價格戰

這個世界上最廉價的就是無用的情感。

一些人情感飽滿、眼含熱淚地表示,價格戰都延宕兩年了,本土汽車行業的利潤率每年下滑1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時刻,作為行業老大,比亞迪應該做的是振臂一呼,旗幟鮮明地反對價格戰,帶領本土智能電動汽車行業走進向價值鏈上游邁進的向上螺旋。

而不是帶著整個行業下沉式內卷,將很多資金緊繃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推向被迫裁員的邊緣。

的確,要求供應商降價可能引發降薪或裁員。

在這個無數高管跑滴滴的寒冬里,輕飄飄的一張降薪或裁員文件落到每個員工的頭上都是一座大山。

如果您恰巧背著百萬的房貸,恰好在領導似有似無的PUA下買了一兩輛甲方客戶的車,又正好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門檻上,單單一個降薪就會讓你直呼有誰比我慘。

說實話,此等廉價的共情口水文,筆者可以整上好幾篇。

人生並不容易,誰不想借題發揮一下,好好宣洩一下自己的情緒?

無論是身處汽車行業,兔死狐悲,還是因為無腦投資汽車產業鏈的股票,被莫名其妙地割了韭菜。

將過去幾十年人生風雨埋藏的怒火宣洩到比亞迪的頭上,可謂再容易不過了。

但是,不管不顧地亂噴一番之後還是得冷靜地意識到,在應然和實然之間隔著一道巨大的天塹,不打價格戰是不現實的。

因為智能電動汽車行業已經走到了淘汰賽、大決戰的階段,不可能吃著火鍋唱著歌,還站著把錢掙了。

天底下沒有新鮮事,以前的PC行業、智能手機行業都經歷過慘烈價格戰的階段,不如此,不足以將很多選手逼出市場。

商場如戰場,最容不得的就是天真,行業最終洗牌階段的慘烈程度會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

事實上,都不用等到2025年,被很多人捧上天了的特斯拉最近就剛剛降價了一萬!

利潤率下降的鍋不能背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在這場批鬥比亞迪的輿論混戰中,一些人貼出了過去幾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率的下滑曲線,將矛頭直指比亞迪領銜的價格戰,說實話,這是一種因果關係的混亂。

首先,自2023年年初開始打的價格戰是由特斯拉率先發起的,始作俑者不是比亞迪,而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的特斯拉。

其次,本土汽車行業利潤率近幾年來的一路下滑是由車企們巨大的研發開支造成的。

過去幾年,中國汽車行業的研發開支著實太高了。

拿幾個代表車企的完整年度數據舉例,2021-2023年,理想汽車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2.9億、67.8億和80億,比亞迪的數據分別為106.3億、202.2億、399.2億,蔚來汽車的數據分別為45.9億、108.4億、134.3億元。

2021年這三家車企的總計研發投入為185.1億,到了2023年,這一數據就增長到了613.5億,增加了428.4億元!

過去幾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年均總產值為10萬億左右,單單這三家車企增加的428億元研發開支便會將行業利潤率拉低接近半個百分點!

在這場研發軍備競賽中,被裹挾其中、立志走到終局的車企沒有一個能夠停得下來。

汽車產業正在經歷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巨大變革,如果不在這些賽道上進行前瞻性布局,把相關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那麼,到了以垂直整合、產業效率決勝負的最後階段,要麼虧損至死,要麼把現階段少虧的錢交到強勢供應商的手裡,淪為那些Tier 1、Tier 2供應商的奴隸。

這或許就是目前所有實力車企都在研發開支上毫不吝嗇的頭號原因。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龐大的研發開支才是過去幾年中國汽車行業產業利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與特斯拉挑起、比亞迪參與的價格戰關係並不大。

不宜搞對立

一件事情的熱度能保持好多天,大概率是因為它觸動了太多人的情緒,給大家找到了一個情感的宣洩口。

過去兩年的經濟下沉把寒氣傳遞到了越來越多的人,一邊是外企優渥的裁員補償,一邊是本土企業的惡意裁員,吃瓜群眾的情緒在媒體的刻意渲染里不斷累積。

於是,在一些有心人士的帶動下,大家的焦點不再局限於遵循行業慣例的一次簡單降價,而是逐漸偏離了主題,走向了陣營對立。

很多人在特斯拉全球副總裁一篇微博的啟發下「恍然大悟」:雖然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但外企對中國本土供應鏈卻是最好的。

在這篇不花錢卻取得了花大錢才能取得的效果的微博里,最贏得大家好感的有兩點:90天的付款周期、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95%以上的零部件來自本土供應商。

特斯拉超短的付款周期確實值得大家學習,但是,背靠全球投資者的特斯拉市值高達1.1萬億美金,市值只有幾百億美金的本土車企想學也有心無力。

要怪只能怪A股投資者們一個個都太急功近利,不願意踐行價值投資,只想著割別人的韭菜了。

至於上海超級工廠超高的國產化率,一則是為了滿足和上海政府的對賭協議

此舉是對上海政府給特斯拉提供廉價土地和超低利率大規模貸款的投桃報李,特斯拉即便想賴賬,也得考慮考慮對象。

另一方面,對特斯拉而言,使用極具價格競爭力的國產零部件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上海超級工廠的國產化率越高,特斯拉的利潤率越高,降價空間就越大,降價促銷的效果就越好。

在商言商,對自己這麼有利的事情,人家憑啥不幹。

雙贏的事情結果倒成了扶貧了,成了特斯拉幫助中國訓練了產業鏈!

真要談到對本土供應鏈的價值,一眾本土車企的作用並不遜色於特斯拉。要知道,特斯拉美國工廠現在可是正在推行去中國化的。

寫在最後

非常善於省錢的特斯拉特別善於以小博大,以一篇不花錢的微博給特斯拉拉了那麼大的好感,再疊加果斷降價一萬的動作,很多特粉又按捺不住為馬斯克鼓與呼的衝動了。

可以鼓吹馬斯克,但可不可以不拉開拉高、踩低貶低本土車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