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制裁一輪又一輪?沒想到先頂不住的,竟是「歐洲電池王者」!

新能源汽車到底有多火?站在路口等兩分鐘紅燈恨不得面前能開過去四五輛綠牌車,要不是電池組實在熬不過北方的寒冬,國內鋰電池產業市場佔有率或許還能再多幾個百分數。

國內市場紅火還不算,中國的鋰電池行業甚至成功打開了歐盟版圖。

以往都是歐盟企業來中國搶市場,終於輪到中國企業對歐盟尖端產業進行擠壓了,西方人骨子裡的傲慢自然不會允許有人來,他們的地盤分蛋糕。

於是乎一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正式拉開序幕。

新能源板塊再添風浪

先是在2023年8月出台了《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要求進一步完善電池組的相關數據錄入,包括但不限於原材料、PACK等商業機密要素。

一旦發現存在不合格項目,有可能直接紅牌罰下,別說開拓市場了連入境都不讓。

如果說相關法律法規還能從環保角度上進行解釋,那麼2023年10月4日,歐盟進行的新一輪對華電動車反補貼調查,就顯得毫無根據了。

中國電動車市場之所以能夠迸發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我們的政府以及政府出台的相關扶持政策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站在中國的角度,咱們只是想開發新能源,提供新的出行方式,以此來緩解人類日常交通所造成的巨量碳排放。歐盟卻始終倔強地認為,中國政府開放扶持政策,就是為了讓這些中國車企去國外搶市場的。

這種政策其實相當有道理,我們也承認歐盟所生產的燃油車,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在性能上都相當優秀。正因如此,我們才歡迎這些優秀的產品進入到中國市場。

沒想到當中國產品更勝一籌時,歐盟政府卻選擇找各種旁門左道來進行「貿易保護」。

咱們都說有競爭才會有發展,歐盟為什麼不敢與中國同台競技,各憑本事展開一場鬥爭呢?

有這個時間針對中國,為什麼不花些心思扶持本土新能源汽車產業呢?人家其實也扶持了,輻射力度也相當可觀,只不過沒扶起來罷了。

歐盟的寧德時代,只會拿錢的「空殼」!

歐盟牽頭與外來者「搶蛋糕」,一向是歐洲的傳統技能。

想當年他們戮力同心,舉整個歐洲之力組建了大名鼎鼎的「空客」,在波音集團壟斷商務客機的年代裡,空客不僅僅實現了反壟斷,甚至一度與波音公司平分秋色。

昔日的勝利讓西方人充滿了自信心,2017年歐盟牽頭組建「電池聯盟」,希望通過整個歐洲催生出來的孵化項目,正式打破由中日韓三國引領的全球電池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電池自由。

Northvolt就是那個被寄予厚望改變家族命運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有儘可能完美的成長空間,歐盟貫徹落實了「富養」戰略,簡而言之整個歐洲都在給它送錢。

大眾、寶馬這些與新能源產業息息相關的車企自然不用多說,高盛、歐洲投資銀行這些資本家也看上了歐盟龐大的市場,瑞典國家養老基金、魁北克儲蓄銀行這些有背景的金融機構,也像一個溺愛孩子的大家長,基本上孩子想要什麼,他們就給什麼。

13輪投資之下, Northvolt的融資金額成功突破了100億美元咱們這些老百姓恐怕只有在清明節的時候,才能看到這麼多的零了。

除了研發資金,大眾、沃爾沃等車企巨頭還為他提供了大量的訂單,訂單的總額達到了驚人的550億美元。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只要Northvolt按照計劃生產,它可以在瞬間實現從零到世界前三的轉變。

歐盟都扶持到這種地步了,再扶不上牆的「爛泥」,也該有所建樹了吧?

然而,人家就是這樣不走尋常路,原定的4家工廠,只有一家能夠在約定期限2023年之前按時投產,這還僅僅是投產,之後生產線是否會存在問題還得另算。

生產規模不達標也就算了,所謂超級工廠的產能,甚至不如一個小作坊。

2023年前三季度中,位於瑞典的超級工廠只生產了80MWh的電池,還不到額定計劃60GWh的1%產能如此離譜,公司總該做出官方解釋吧?

Northvolt高層相當無奈地表示他們的生產線需要維護,一個2023年剛剛投產的廠子,生產線居然已經需要維護了,能想出來這種理由,很難讓人不去懷疑這個公司是不是真的靠譜。

看似不靠譜,卻是唯一選擇

產能如此拉垮,銀行家們出於長遠考慮或許還能忍,等著電池組生產汽車的車企肯定會等不及出來清算。

瑞典卡車公司斯卡尼亞集團,在新聞發布會上直接點名批評自己的合作夥伴,表示因為Northvolt的電池組供給嚴重不足,導致集團原定生產計劃直接破產。

還在制定合作規劃的大眾公司與寶馬公司,一看這情況跑得比誰都快,大眾集團甚至決定求人不如求己,將原本準備的合作項目改成了自己獨家的生產線。

曾經志得意滿的新能源公司,為什麼會拉垮到如此地步呢?難道說Northvolt是一個草台班子嗎?

人家不僅不是個草台班子,兩位創始人曾經甚至都是特斯拉的高管,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如今特斯拉的圓柱形電池組有他們的一份功勞在。

兩位創始人所帶領的團隊個個都是能工巧匠,按理來說不應該存在就是斷層,然而事實上就是那麼寸。

特斯拉採用的是圓柱形電池組,而歐盟新能源汽車受中日韓市場的影響採用的是方形電池,這兩種電池可不僅僅是改變了外形那樣簡單,兩位創始人在電池設計階段就不得不從頭再來。

好不容易完成了技術攻堅,更加難以翻越的一座山矗立在Northvolt面前。

歐盟和中美不同,早些年對新能源汽車興緻缺缺,走的是燃油車減排的路數。最終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燃油車碳排放數據造假,歐盟迫於市場與輿論壓力,不得不轉戰新能源汽車。

這就意味著與中美兩國相比,歐盟少了好幾年的發展時間。

並且歐盟已經習慣於享受經濟全球化的便利,就算將歐洲所有國家結合到一起,都湊不出來一條完整的鋰電池生產線,想要生產,Northvolt只能從中國買零件。

零件湊齊了,事卻還沒完。同樣新能源汽車大頭美國,在這個節骨眼上頒布了反通脹法案,好好的朝陽產業被折磨得夜不能寐,Northvolt究竟能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