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我不建議買20萬以上的車,為什麼?

這是一篇非常客觀的文章,請理性觀看。

2021年數據顯示,我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萬左右,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7萬左右,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9萬左右。

整體中位數則是3萬左右。

聯動分析,此前另一項調查結果是:能買得起20%以上乘用車的家庭,佔比只有20%左右,當我們聯動思考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時候,就能恍然大悟一件事兒。

抖音人均BBA的故事終究只存在於網路,北上廣深的土豪並不是遍地都是,河南的四五線城市,陝北高原以及青藏高原上,開不起車的人還有很多。

從我們的日常消費來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萬多塊錢的時代,買車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奢侈的事情。

一方面,單單是刷卡買車就要支付很多的財力,而買車之後的養車更是一筆資金,以普通的10萬家用車為例,每年至少需要支付上萬預算來養車。

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不應該只圍繞著車,衣、食、住和精神世界都需要開支來推動,基於絕大多數消費者本身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多的事實,買車成本應該被壓縮。

中國乘用車的主銷陣地在10萬級,無論是中國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都將這一市場視為核心發展區域,根本原因是背後的調研顯示,只有這一市場才能夠培育出巨大的市場份額出來,對於品牌來說,10萬級市場是品牌孵化的溫床。

10萬塊錢的朗逸、H6才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消費水平。

你在互聯網上看到的保時捷、瑪莎拉蒂、法拉利都是幻想,都是極個別人用流量來蒙蔽理性思考的個例,退一步來看全球市場,BBA、保時捷這些車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買得起的。

如果從日常使用角度來看,其實10萬級產品已經能夠滿足日常出行需求。

比如說哈弗H6的大空間、安全性、配置表現,一台低配車型能夠滿足日常出行需求,如果想要進階,可以選擇尺寸更大、品牌更好、技術更加複雜的車型,比如說雅閣。

混合動力系統的優勢和更加可靠的產品穩定性,的確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

但我的建議最多止步於20萬級產品,如果你能買得起一台雅閣,那麼恭喜你已經超過80%的家庭,在買車方面能夠拿出20萬預算消費能力已經很強。

而退一步來看20萬的家用車,無論是國產還是合資,都已經在空間、技術、舒適度、安全性上做到了非常好,20萬以上的產品不建議買的核心,是他們已經開始兜售溢價能力。

3系、C級這些車型存在的意義已經不是提升生活品質,而是為了在用車精神層面更加飽滿,對於工薪階層、普通消費者來說完全沒有必要。

畢竟,工薪階層和BBA這種產品本身就不是對等消費,在北京看到遍地的BBA,不代表西南小縣城也是遍地BBA,人們的悲歡不相通,收入更不相通。

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合理利用手裡預算買車,只買預算內最好的,控制好自己的買車清單,如果可以,我建議你的買車預算從20萬壓縮到15萬,甚至壓縮到10萬、8萬。

車本身是一個負資產,貶值速度、保險、保養每年都會挖空錢袋,越貴的車挖空速度越快,所以我們要講,消費不僅僅要理性,還要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