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領克接管這一消息在汽車圈引發廣泛關注。這一舉措背後,既反映出極越汽車當前面臨的困境,也彰顯了其股東在維持品牌存續方面的努力。在探討背後原因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極越汽車目前的市場保有量情況。
極越汽車市場保有量概覽
極越汽車自進入市場以來,銷量表現可謂是起起落落。其僅推出了極越 01、極越 07 兩款車型。其中,極越 01 在 2024 年前 11 個月的交付量為 1.4 萬輛,月均約 1300 輛 。從增長趨勢來看,極越在前期銷量並不理想,例如 6 月份銷量僅 444 輛,但後續逐步有了起色,近幾個月基本穩定在 2000 - 3000 輛 。以此數據估算,加上極越 07 的銷量,截至目前,極越汽車的市場保有量推測在 2 萬輛左右,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這一數字並不突出。
較低的市場保有量,意味著極越在市場中的根基尚淺。這不僅影響其品牌影響力的擴大,在售後體系建設方面也面臨諸多難題。畢竟,較少的保有量難以支撐大規模、獨立的售後網路布局,高昂的運營成本使得極越在售後環節舉步維艱。
領克接管售後的深層次原因
降低運營成本,整合資源
獨立構建一套完善的售後體系,對於極越這樣市場保有量有限的品牌而言,成本過高。從場地租賃、設備採購,到專業維修人員的招募與培訓,每一項都是巨大的開支。據行業估算,一家標準的汽車品牌售後網點,前期建設成本可能高達數百萬,每年運營成本也在百萬級別。極越汽車若自行建設售後網路,以其目前的銷量規模,很難實現收支平衡。
而領克擁有相對成熟且廣泛的售後網路。領克預計將在全國開放 100 個售後網點來承接極越的售後問題 。通過接管極越售後,領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現有的資源,將極越的售後業務納入其體系,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例如,在零部件倉儲方面,極越的部分零部件可以與領克的倉庫整合,降低庫存成本;維修人員也可以通過針對性培訓後,同時服務於兩個品牌,提高人力利用效率,極大地降低了極越在售後環節的運營成本。
維持品牌形象,保障車主權益
售後是品牌與車主溝通的重要窗口,直接關係到品牌形象。此前,極越因售後問題飽受車主詬病。部分車主車輛出險後,維修配件供應不及時,甚至被告知 「遙遙無期」 。在汽車行業,售後的及時性與專業性是車主滿意度的關鍵因素。若售後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極越不僅會失去現有車主的信任,更難以吸引潛在消費者。
吉利作為極越的股東之一,讓領克接管售後,旨在快速改善這一局面。領克開放售後網點,能夠為極越車主提供更便捷的維修保養服務。同時,吉利開始為網點開通賬號,推進技術授權和技能培訓 ,提升維修人員對極越車型的維修能力,保障車主權益,重塑極越的品牌形象,為品牌後續發展保留一線生機。
戰略布局考量,強化協同效應
從吉利的整體戰略布局來看,領克接管極越售後有助於強化集團內部的協同效應。極越主打智能電動領域,在智能駕駛和地圖導航方面有百度的技術支持;領克則在傳統燃油車及新能源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用戶基礎與市場口碑。兩者在技術、產品定位上存在差異,但通過售後環節的整合,可以實現技術交流與經驗共享。
例如,領克的維修人員在接觸極越車型後,能夠學習到更多關於智能電動汽車的維修技術,為領克未來在該領域的發展儲備技術力量;極越也可以藉助領克的售後管理經驗,優化自身售後流程。這種協同效應有利於吉利在汽車市場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更好地調配資源,提升整體競爭力。
極越售後由領克接管,是在其市場保有量較低、售後困境凸顯的背景下的無奈之舉,也是吉利從成本控制、品牌維護及戰略協同等多方面綜合考量後的積極應對策略。這一舉措能否讓極越汽車走出困境,實現售後與銷售的良性循環,還有待市場的進一步檢驗。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為極越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爭取到了更多的生存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