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堵在路上,打開電台,電波里傳來的是315專題。
說的內容讓人挺有共鳴:
對於商品的描述,消費者的理解,和商家實際給到的,不一定一樣。
如「金項鏈」,一些消費者會理解成「純金項鏈」,但商家提供的其實是「鍍金項鏈」。
小編一個激靈,會不會提到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紅色卡鉗」變成「紅色卡鉗罩」那件事。
不出意外,節目中提到了東風奕派「卡鉗門」。
也對,這波廠家的應對堪稱「教科書」級,以後每到315,估計都會被人拿出來說道說道...
奕派陷「卡鉗門」:「紅色卡鉗」變「紅色卡鉗罩」
2025年2月,奕派eπ007車主馮先生髮現他花費5000元選裝的「紅色卡鉗」,實為普通卡鉗加裝塑料罩。電子合同中的配置描述更被後台悄然改為「紅色卡鉗罩」。
這場被輿論稱為「卡鉗門」的事件,迅速引發全國50餘位車主集體維權,他們發現東風奕派APP中所有訂單配置均被批量修改,且未履行告知義務。
「這不是簡單的描述誤差,而是系統性誤導。」車主們認為,卡鉗與卡鉗罩在功能與成本上差異巨大,前者是剎車系統的核心部件,後者僅是裝飾件,價差可達數十倍。
廠家回應:為了更便於用戶理解調整描述
面對質疑,廠家也給出了回應,主要有這麼些內容:
一、東風奕派在向工信部申報並核准的文字信息是「卡鉗」,但用的圖片是「紅色卡鉗」。
二、原先用「紅色卡鉗」的描述不方便用戶的理解,2025年1月1號開始,都改成「紅色卡鉗罩」,大家就不會理解錯了。
三、車輛的卡鉗剎車系統,硬體性能上從來沒變過。
四、5000塊錢不僅僅有卡鉗罩、還有輪轂升級到了19寸,以及馬牌輪胎。
這樣的回應仍無法讓部分車主釋疑,反而實錘了廠家擅自改變購車配置清單的行為。
要知道,購車配置清單作為電子合同,同樣具有法律效力。有律師指出,車企未獲消費者同意單方面變更合同內容,已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電子商務法》,需承擔賠償責任,消費者完全可以保存證據,採取法律行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且不管後續如何收場,「卡鉗門」都會讓東風奕派的品牌信任度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
僅售兩款車,問題均不少
作為東風旗下的主流科技電動品牌,奕派錨定15-25萬級主流市場。首款產品電動轎跑奕派007,於去年3月14日上市。定位家庭智能大型SUV的第二款產品奕派008,於去年6月14日上市。
雖然兩款車上市到現在還沒有一年的時間,但相關的投訴可不少。
奕派007,價值1.8萬元的智駕包被指「半成品」,「貨不對板」。承諾的代客泊車、遠程挪車功能遭單方面刪除。
車主組建的維權群中,更有著「演算法失靈變道險撞護欄」、「AEB無故觸發」的吐槽。
而奕派008,車主反映比較多的則是:發動機故障燈亮、車機系統故障、續航里程不準、漆面氣泡開裂、空調故障等問題。
業績不及預期,負責人壓力不小
寫到這兒,小編不由想著,東風奕派的負責人的壓力屬實有點大啊。
大家可能不知道,2023年8月16日,東風乘用車宣布實施東風乘用車新能源「躍遷行動」。
所謂的「躍遷行動」,便是東風風神、東風奕派、東風納米三大品牌,由集團一體化管理,東風公司領導挂帥,集團總部上陣打仗。
那在人事上,有一個重要舉措,便是三大子品牌,各任命了負責人:師建興為東風風神營銷事業部總經理,陳萌為東風納米營銷事業部總經理,余飛為東風奕派營銷事業部總經理。
但如今再來看,陳萌早在2024年下半年就被調回總部。師建興於今年1月卸任,去向成迷。只剩餘飛巋然不動。
綜合各家媒體報道,陳萌和師建興的調崗,多少和納米、風神品牌銷量不佳有關。
可要知道,奕派2024年銷量也遠未達到預期,目標定的10萬輛,最終全年零售量僅4.6萬輛,批發量5.8萬輛!一半都沒到,是不是也挺慘淡。
再加上之前說的種種糟心事兒,你說余總壓力大不大?
另一方面,東風集團內部,2024年至今,經歷了劇烈的人事地震,東風乘用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職位四度易主,陳昊、黃勇、彭原璞等高管接連調離。
高層的不斷換人,你說會不會對品牌的戰略、發展有影響?
結語
毋庸置疑,作為老牌車企,東風的底子很厚。
但隨著汽車行業競爭進入以智能化為核心的「下半場」,行業淘汰和整合速度顯著加快。
而東風作為老牌車企,哪怕曾實力雄厚,去年也出現了近20年來利潤首次由正轉負,虧損近40億元。(據港股「東風集團股份」財務數據)
尤記得品牌發布之初,東風給奕派的定位是「東風新能源戰略的『主力軍』」。顯然,如今的奕派還遠遠達不到「主力軍」的級別。
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只是,留給余總的時間還有多少?這個市場留給奕派的時間還有多少?
(文:子寅丨部分圖片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繫)